舒家村是瑶琳镇最为偏僻的一个山区村,区域面积10.14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256户,人口983人,耕地面积700亩,山林面积13052亩,村庄纵深8公里,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是依靠农业和外出务工,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069元。
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舒家村借势借力、乘势而上,带领全村村民开展以“布局优化、硬化道路、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为目标的村庄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后获得浙江省小康示范村、杭州市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卫生村、县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08年,在瑶琳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和村所有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清洁乡村”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一心一意抓整治
原先的舒家村是一个基础差、房子破、环境脏、布局乱的经济欠发达村,全村露天厕所就有200余处。为了更好地改造舒家村,在外出参观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十百”工程、生态村建设、地质灾害点搬迁等工程,重点进行了以拆危拆旧为重点,以河道治理为突破口,以生态排污为主要内容的“脏、乱、差”整治工作,先后投入220余万元,新建垃圾焚烧炉1只,购置垃圾桶150多只,拆除猪栏、牛栏、露天粪坑共172间,新建公厕1座,改厕265户,新建三格式厕所152只,新建护村防洪堤2500米,村硬化道路8200米,硬化率达100%,安装路灯120只,白化墙面15000平方米,清理河道5公里,清理泥沙6000立方米。同时充分利用好古樟树、青山绿水等特色资源,打造一组一品,建设休闲活动中心,初步勾勒出小西湖、小桥、文体活动场所等相得益彰的农村美好乡村景致。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采用分散式人工湿地处理模式,根据村民排污量的大小,由村里集体投资在村民的房前屋后建起污水处理池,一户、两户或几户一起使用,共建污水处理池30只,管网相通,全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党员模范抓带动
村两委成员共6名,党员25名。近两年,全村党员干部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带领全村人民投身于“清洁乡村”活动。自全县“清洁桐庐”动员大会召开后,党员干部积极参加“清洁舒家”活动,自觉执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制度,带领广大村民打扫卫生数十次,充分发挥村干部、村民代表的示范效应。在自觉做好清洁工作的同时,不定期开展卫生督查,检查农户门前是否整洁,农户柴草、农具能否有序堆放,垃圾是否乱扔、乱倒。在村庄整治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认真做好思想工作,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几年从未发生过重大信访事件,群众满意率达100%,村党支部真正做到了为民、惠民、富民,曾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奖惩并举抓责任
“清洁舒家,人人有责”。村两委及时号召人人自觉参与清洁活动,逐门逐户发放“清洁舒家 人人参与”倡议书,每户签订清洁卫生责任状,户主写下保证书,向村两委承诺努力做到“五要五不要”,家家户户对自己的门前门内、房前屋后进行卫生包干,明确每一家庭的卫生职责。同时实行小组竞赛的方式,每月评出“清洁小组”,年终对成绩突出的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千方百计鼓动群众团结一致做好“面”上的清洁工作。建立健全长效保洁制度,实行“四有一落实”制度,即有组织、有制度、有保洁员、有焚烧炉,落实保洁员待遇。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配备6名保洁员,实行分片包组制度,一名保洁员包干一个村民小组,并对保洁员实行计分考核,强化保洁员的责任意识。同时实施班子成员包干到片,每周对各组保洁员进行一次以上抽查,并实行奖一罚二的制度,对保洁员进行严格管理,想方设法做好“点”上的清洁工作,逐步形成健全的村户两级卫生管理网络,对维护村庄环境卫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着眼长远抓意识
清洁工作重在整治,贵在保持。整治的再好,群众不懂得保持,还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将清洁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上来。一是转变观念,提高意识。环境卫生工作不是短期建设,而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从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清洁工作,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从洁净、环保、生态、长远的角度出发开展工作。以“清洁舒家 人人打分”活动为载体,家家户户对本村清洁工作进行打分,在群众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提高环境卫生意识和民主管理意识。二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制定“卫生公约”,将不得乱扔垃圾、不得随地吐痰、不得随乱堆放杂物、不得乱排污水、不得随乱放养家畜等“五不得”写入《村规民约》,依靠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和示范带动,使全村各家各户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营造良好的村风村貌,充分展现舒家村的整洁和生态。
近两年,舒家村在新农村建设和“清洁舒家”活动中作了不少工作,付出了不少汗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洁净、生态、美观、富裕”四大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着重做好和谐发展这篇文章,竭力打造舒家的品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