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花”到“状元”,桐庐这些进士有多牛?(下)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5月21日 10:04:46 |
从隋唐开科取士至1906年清政府废除乡会试,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共诞生了十多万名进士。根据乾隆《桐庐县志》和光绪《分水县志》记载,桐庐有111人(其中原桐庐县67人、分水县44人)脱颖而出,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先后高中文武进士。 本期“桐庐人文”,让我们继续了解这些“学霸”背后的故事,感受桐庐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 频频折桂的两大家族 有宋一朝,桐庐考取进士57人,其中方、王两家占34席。在两宋科举舞台上,方、王两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甲第蝉联,频频演绎着金榜题名的佳话。 方干虽“名扬千万里”,但功名却与他无缘。好在读书之风世代相传。范仲淹知睦州时到过白云源,见方干后裔耕读传家,人文蔚然,且已有方干8世孙方楷(1000—1080,字希则)于天圣八年(1030)考中王拱辰榜进士,夸赞“其家子孙尚多儒服”,并留下《留题方干处士旧居》一诗:“风雅先生旧隐存,子陵台下白云村。唐朝三百年冠盖,谁聚诗书到远孙。”又单独赠诗方楷。为了“诗书到远孙”,方楷在老家芦茨建立了桐庐第一座书院——东山书院。《桐江白云方氏宗谱》对他的评价是:“教子成名,中魁名列诸姓之先,公之德行配于天地、允振先代处士之遗风矣。” 方楷之后,子孙发奋苦读,纷纷蟾宫折桂。乾隆《桐庐县志》记载:“宋时,白云源方氏楷,暨子蒙、鼎,蒙子元若,孙挺之,曾孙懋恭、懋烈,玄孙登,鼎子元昭,孙奇之,曾孙炳,玄孙秘;又楷弟之孙可行;又楷之从弟载、参,载子悫,悫子壮猷,参子安行。先后登进士科者,凡十有八人。”形成一朝一族“十八进士”的繁荣景象。仕至公卿十有三人,诗书继世,箸笏绳承。 方楷之子方蒙(1031—1090),字逢原,举进士仕进后荣归故里,有感于范仲淹赠诗父亲方楷之事,在村中临溪建了一座清芬阁以纪念。 方悫(1095—1175),字性夫,方干十世孙。仕至礼部侍郎。方悫德性孝廉,父死庐墓尽孝期间,仍按其父在世心愿,边守孝,边刻苦攻读“六经”,完成《礼记集解》。 与芦茨方氏可有一比的是分水王家。乾符五年(878)琅琊王氏后裔王煦始居分水伊山(今桐庐县百江镇),为伊山王氏始祖。之后,王氏族人逐渐向塘源、分水县城迁居。第8代孙王知元于熙宁六年(1073)考取进士,自此王家子弟甲第蝉联。两宋原分水县共出了17个进士,其中有16个姓王。这16位进士分别是:王知元、王大年、王缙、王日休、王日勤、王若讷、王中纯、王中实、王中虚、王允升、王临、王日益、王三锡、王中立、王中植和王梦声。 南宋右司谏王缙(1073—1159,字子云),因为勇于谏诤善于谏诤而受到后人的高度推崇。隆兴二年(1164)五月,王缙的故友、重新得到启用的张浚探望已经辞官回家的王缙,在浪石村(今横村镇)的浪石亭(后改砥柱亭)相谈甚欢。分别后,张浚写了一首《会讌浪石亭》赠王缙,诗云:“缙桧相逢在此亭,一战一和两纷争。忠良不遂奸雄志,砥柱中流于此存。”王缙著有《霜台谏稿》四十一卷及《宋名臣言行录》,光绪《分水县志》录有他的奏疏四则。 绍兴五年(1135),王缙之子王日休、王日勤兄弟高中汪应辰榜,“双桂联芳”(匾额今存),创造了桐庐科举的又一佳话。 王梦声,生卒不详,字应甫,号古川,宋咸淳进士。入元后官昆山州学正。他定居唯亭,把最大的防洪堤命名为“分水堤”。王梦声子孙世代显赫。四世孙王琳,明南京兵部右侍郎。传至第五、六代,“燕子双双四进士”,此后门第常青。至第八代时,王世贞以文学名满天下,是明朝中叶的文坛领袖。明末清初,以诗书为主流的家族文化又绽开了丹青艺术的奇葩,至第十一代时,王鉴、王时敏成为清初画坛领袖。 扶大厦于将倾的读书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的追求。“满腔忠血如雷吼,化作天戈杀虏声。”是礼部尚书姚夔对同乡、同榜进士俞鉴的赞扬。 俞鉴(?—1449),名元器,桐庐水滨乡珠山(今江南镇)人。正统七年(1442)中进士。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率兵扰乱边陲,铁蹄深入宣化、大同等地。郎中胡宁因为疾病,请俞鉴代他出征,俞鉴慷慨允诺。同僚觉得他的孩子年幼,让他推辞。他厉声说:“国事如此,岂能顾及身家!”回到家中,抚摩两个孩子说:“尔等当自长成人,我不能顾也。”七月十六日,英宗驾抵大同,一战失利,匆忙逃回宣府(今河北宣化)。八月十三日,回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时,瓦剌骑兵从四面包围,英宗被俘。俞鉴自知难以身免,对家丁说,我当以身殉国!随后跃马入阵,战死。一个读书人为国尽忠,为友尽义,很得当时人敬仰,姚夔特写了一篇《书俞元器忠义记》赞扬他。 姚夔(1414—1473),字大章,号损庵,坊郭(今桐庐县桐君街道)人。正统三年(1438)姚夔乡试第一;正统七年(1442)会试第一,他登进士第。英宗在土木堡兵败被掳,京师震动,国事危急。姚夔与于谦等大臣到文华殿请郕王即帝位,安定了人心。之后,他先后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桐庐人称“姚天官”。他不仅官居要职、位极人臣,人称“一代名辅”“三朝元老”,在桐庐县城开元街曾有解元坊、会元坊、大宗伯坊、冢宰坊等4座为他而立的牌坊。 30多年后,桐庐又有一人中进士,他叫俞谏。俞谏(?—1524),字良佐,明桐庐孝泉乡(今富春江镇)人。作山东长清知县时,吏部考评誉为“东藩第一令”。正德八年(1513)后,俞谏奉命总督江浙闽赣等处军务。特别是在巡抚江西的几年中,他不畏权势,不怕丢官,与称霸一方的宁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俞谏为官二十余年,由七品知县跃居从一品高位,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值得称赞的好事。《两浙名贤录》给予高度评价:“博古通今,才兼文武,虽古代之名将良相,亦不能超出其右。” 袁昶是桐庐历史上最后一位进士。袁昶(1846—1900),原名振蟾,字爽秋,号重黎,清桐庐坊郭(今桐君街道)人。光绪二年(1876)登曹鸿勋榜。他历任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官至太常寺卿。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想利用义和团攻打各国使馆。袁昶竭力反对,接连两次上疏,力主剿灭义和团,遭到慈禧太后反对。天津炮台陷落,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袁昶愤不可遏,上疏泣请速杀祸首,以挽大局。载漪先下手为强,逮捕了袁昶等人下狱,不经审讯,即于次日押赴菜市口刑场斩首,史称“庚子事变”。当年十二月,光绪帝下诏昭雪并复袁昶原职,后追赠袁昶为“忠节”,并于西湖孤山南麓敕建“三忠祠”。 时代变迁,科举制度伴随着大清的灭亡而寿终正寝,但进士这一称谓却在历史的记忆中熠熠生辉。桐庐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上的进士,说是“别人家的孩子”,其实都是桐庐子弟。他们或博学多才,文炳著册;或身居要职,名标史册;或捐躯沙场,为国尽忠,受百姓爱戴、受世人敬重。在建县1800年之际,盘点桐庐历史上的进士,旨在让桐庐人了解本土历史和人文,倡导崇文重教,为后学提供更高的标杆、更好的样榜。 |
原标题: 从“探花”到“状元”,桐庐这些进士有多牛?(下) |
作者:王樟松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