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澳州牧第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5月14日 08:14:47 |
申屠梅祥 黄水晶 在深澳街巷里行走,坐落在恭思堂南侧,七雅堂隔壁的“州牧第”台门总会引起路人驻足:深澳什么时候出过州牧啊?这州牧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啊?深澳又不是府州所在地,那人为什么要来这里造个“州牧第”?州牧第是造给自己住的还是造给家人后辈的?你看这门楼造得多气派,多精致啊! 州牧第台门是一个很别致的建筑。想象中,这台门后面的堂楼应该无比的金碧辉煌。可惜房子被大火烧了,于是门台后老宅的东西中轴线上,被拓展成了一条鹅卵石路,两边建造起好多两层楼民居。 深澳州牧第台门,南北长4.90米,高6.36米。台门整个都是用青砖砌成的,细看台门上青砖的砌法,可谓是穷尽了青砖拼图、雕花各种造型。 州牧第台门正面朝西,门额“州牧第”三个楷书大字赫然镶嵌在台门上方的正中间。门额下方布有波浪纹装设;两边站在莲花座上的立脊上,分别塑有文武官员人物,其守卫意味明显。立脊左右是由华拱托举着的三叠式挡雨檐。门额上方,是一道0.25米宽的砖块斜砌装饰墙。再上头,是由四个华拱托举的挡雨檐。从整体来看,台门的台头,其形状,完全就是一个“凸”字。 州牧第门额与下面大门之间,做有一道0.60米宽的隔断,它将整个台门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为美观,隔断是用大块的正方形砖头上下对角砌成的,留出的空缺,分别以对角线割开的同型号的半砖补齐。隔断两头,有窜过两边立脊一样卯榫构件,它让人错以为这台门是靠着这隔断,固定在两边墙面上的。隔断与门额之间装饰有一道精美的砖雕图案。隔断下方,正中是一扇1.57米宽的石框大门。因年代久远,四周石条出现不少裂纹,给人以年岁久远的沧桑感。大门上方里侧,做有木制拱形门梁。大门两边的砖墙,墙面都是由砖块拼成的一个个正方形构成的。砖墙南北边口,是由整块青砖叠砌而成的立脊,它与横隔断一样,也有一点点突出在墙面之外的。横隔断与两边立脊交接处的下方,分别镶嵌有一个瓦当,瓦当上刻有类似文字的图案。 查阅资料得知,“州牧”原是指汉代至宋代的官名,该官是为每州的最高长官,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跟今天比,“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省军区司令员。《书·周官》中记载:“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宰相)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外有州牧侯伯。”《蔡沈集传》中记载:“州牧,各总其州者。”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以六百石官监察包括二千石的太守在内的地方官。部为监察区,刺史为监察官。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魏晋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后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清代知州也称州牧,官阶甚低,与知县并称牧令。“第”,一般指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如:宅第、府第、门第、进士第。 那么在深澳村的历史上,到底有谁做官做到州牧这个级别了呢?没其它办法的,要找这个人,只有去申屠氏家谱里的《官宦》一节中寻找。 查阅后发现,符合条件的有唐朝的申屠国昌,他是明州刺史;有申屠茗讷,是宣州刺史,这就是说在深澳村申屠氏诸多做官的先辈中,有资格建造“州牧第”的只有申屠国昌与申屠茗讷两人。 跨过州牧第大门,沿着鹅卵石路往里走进去,打听得里面住着的都是六房的后人。不用说,州牧第肯定是六房里的一位先祖建造的。用先祖功名冠建筑名,这不是欺世盗名,这是后辈在给先辈扬名,是后辈忠孝的一种具体表现。当然这也是后辈借先辈之名扬名,抬高自身家族身价的一种手段。 查阅《桐南申屠氏宗谱》,得知深澳州牧第是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建造的,建造人是桐南申屠氏二十二世孙、六房传人申屠期熹公。州牧第是一处大宅子,其大堂上的堂号称“写心堂”。可惜该建筑因火毁于咸丰末年(1861年),大火过后,这座气势非凡的州牧第,便就只剩下了这个砖砌的台门。 站在深澳这座风韵残存的州牧第台门前,不禁让我联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然长满了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了车马出入,只有斜阳照在昔日的墙上。当年地位显赫的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去了。真可谓“百代兴旺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一切的繁荣,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浪花一朵罢了。 |
原标题: 深澳州牧第 |
作者: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