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第一天 西大滩,海拔4150

7月3号早上,在格尔木相遇的八位车友结伴出发了。 八位车友,我来自杭州;他们有太原的两人北京的一人黑龙江的三人内蒙的一人。 另外还有一个北京MM,因为刚到格尔木,需要适应,说是后天出发。 青藏线上的风景特点可能就是荒凉。 往往走上一百多公里才能有一个可以简单住宿餐饮的地方。 出发前,我们都带上足够的干粮和水。 我带得是烧饼、榨菜、火腿肠;另外还有一些牛肉干巧克力,路上可以补充热量。 大家都带了红景天和小罐装的氧气,以备万一。 三个黑龙江的大学生带的是氧气袋,一个大包。 在这个路碑处,出格尔木十公里了,我才想起应该把码表置零。 自行车码表和我的干粮(烤饼和榨菜)。

出格尔木十公里,进入了茫茫戈壁,映入眼帘的只有无边的戈壁和远方的昆仑山脉。 没有一点绿色,给人的感觉只有苍凉,心里有些沉甸甸的。公路沿途的山体,满是裸露的岩石层,有些峥嵘。 哦,山原来是可以这样的。原色的山体,显现给人们是它的本来面目。 我觉得很有岁月感。
路上没有人烟,偶尔会有一辆货车从你身边驶过,卷起一阵尘土。 也幸亏有这汽车的轰鸣声和尘土的飞扬,让我觉得自己是实实在在地行走在地球上。 否则,我都误以为自己已经生活在了静寂的月球上。 真的,一上午我都在想,美丽的嫦蛾会不会突然出现呀?
中午前,两个太原车友最先退出了。 据说车子有点故障,需返回格尔木修理。 前一晚听他们说,曾经有太原车友19人骑行西藏,只有两人耗时一个多月才勉强到达拉萨,路上还是骑行加搭汽车的。 我们继续前进,我能否完成全部计划呢,不得而知。 一般的骑行者是这样安排行程的:格尔木出发,骑行九十公里当晚住纳赤台。这里海拔3550米,是上青藏的第二个适应点。以后的路程就是平均海拔4500了。 我竭力动员同行者直接上海拔4150米西大滩,我觉得这样可以提前一天到拉萨。 他们很顾虑海拔上的太快适应不了。 最后我说,看时间吧,时间如果早的话我们就上西大滩吧。
我一路领先,到纳赤台时间下午五点许。 纳赤台是个兵站所在地,公路两旁有十几个藏民房屋,这就算是镇了。 纳赤台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有一口高原泉水,藏民称之“神泉”。 据说,这口泉水所含的矿物质非常丰富,对人体很有益。 藏民见我来到,非常热情地让我拿出所有的容器来装泉水。他们介绍这里的泉水好处多多,一定要多装多喝。 面对热情好客的藏民兄弟,我还能说什么呢。 把所有水壶容器都腾出来,装满了神泉水,再把肚子里也装满。 藏民看着我灌装了很多的神泉水,他们满意地笑了,多淳朴的藏民呀!
纳赤台去西大滩只有三十公里,但是从海拔3550上行至4150米,一路陡坡。 这对于骑行了一天且已经很疲惫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个考验。 终于,我们都累爬下了,就在距西大滩只有五公里的地方。 事先已经了解过,这五公里的后面三公里是缓下坡,也就是我们只要再坚持两公里就行了,可是这区区两公里竟然难倒了几个大男人。
我还好,只是觉得需要休息一会;可是那几位,都直接躺倒在公路边上,车子也都横七竖八扔了一地。 就这么,我站着,他们躺着,谁也不想多说一句话,高原缺氧,说话是要费气力的。
我觉得,大伙可能心里埋怨我。 因为他们刚才都想在纳赤台住下的,是我连哄带骗地把他们搞上来的。 看看现在这副样子,一个个都累的熊样,心里能不怪我吗?!
二十分钟过去了,我先发出声音:“走吧,再上两公里就是下坡了,到西大滩有吃有住咱们好好休息吧。” 没有人响应,再动员:都快起来赶路吧,再不走天黑了狼可就来了啊! 看来大家都怕狼的。想想也是,这荒野里真要是来了狼,那后果很严重地。 最后的五公里异常艰难,缓慢,也快不来了。体力不一,所以队伍也拉的很长,前后相隔很远。 边骑车我边在想,这应该是个经验:很多人把第一天住宿安排在海拔3550米的纳赤台是有道理的。在高原地区,海拔绝对不能上得太快,人体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今天的教训就是海拔上的太快,从2750米直接升到4150米,一天上了1400米,造成身体极度不适应,高反严重、体能下降。并且,如果因此出现高原病症,那会是很危险的。 昆仑山标志
 纳赤台神泉  西大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