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桐庐——家乡美食小吃漫谈(三)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11月16日 08:00:56 星期六 |
![]() 灰汤粽 粽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一般作为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礼品,送粽子意为取其谐音“总好”,大吉大利。粽子历史悠久,南北皆有,尤以浙江的粽子最为出名,我省各地的粽子又是品种丰富,各有特色。我县的灰汤粽就是这众多粽子品种当中的一种,晶黄色粽子滋味柔润,吃后满口留香。西晋周处(240—299)所撰《风土记》中就有“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的记载。古人将“灰汤”中所含的碳酸钾巧妙地变成了粽子的发色剂、赋香剂、品质改良剂、防腐剂和营养强化剂,是对食品科学的一大贡献。吃过灰汤粽的人都会被其独特的口味所吸引。 关于灰汤粽,在新合旧庄还流传着一个动听的传说。据传宋朝丞相董邦达,早年曾在新合乡旧庄“文书堂”教书,平时喜欢吃当地人做的灰汤粽,后考取功名,仕途顺畅,官至当朝丞相。有旧庄三人,结伴上京拜访董丞相,知董丞相在旧庄喜爱吃灰汤粽,上路时便随身携带了一些。到相府后托门官呈送灰汤粽入府,董丞相见着灰汤粽,勾起了怀旧之情,当下吩咐下人留住相府,热情款待。后三人离京,除带回丞相赠送的金银等钱物外,还带回书信一封,信上要求送一女婢去京城相府厨房专做灰汤粽,相传当时宫廷食谱中因此有过灰汤粽。 灰汤粽之所以与其他粽子不同。在于其制作工序中多了一道灰汤水浸泡的工序。选用干净无杂质早籼稻草,放置干净水泥地上,用火点燃后,一边烧一边用木棍往外面拔摊开,使稻草通过不完全燃烧,形成含碳量较高的深黑色灰。把烧好的稻草灰置于干净容器内,用热水冲泡搅拌均匀,然后倒入布袋过滤,得第一道灰汤水,再冲热水过滤得第二道灰汤水。分别置于缸中沉淀备用。在制作粽子的时候,先将糯米置于洗净的缸中,然后把沉淀后的第一道灰汤水倒入糯米中,水以漫过糯米5厘米左右为宜,使糯米充分浸泡。浸泡时间约需2小时。然后将泡涨的糯米沥净水份即可。烧煮时先把包裹好的粽子放入锅灶木桶内,然后倒入第二道灰汤水,使灰汤水淹没粽子,用文火慢煮2小时以上。注意边烧边加灰汤水,以免煮干露出粽子。待粽子熟后,起锅凉干。一般先取一只粽子,剥箬叶观察粽心米粒是否煮熟,蒸熟的粽子米粒晶莹剔透,呈晶黄色。 |
原标题: 舌尖上的桐庐——家乡美食小吃漫谈(三) |
作者:(本文资料来源于桐庐县非遗普查资料)记者 杨露萌 整理 网络编辑:叶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