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桐庐——家乡美食小吃漫谈(三)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11月16日 08:00:56 星期六 |
![]() 新合索面 新合索面由于做工、口味独特,在同行中知名度较高,有自己的品牌,市场销路一直很好,生产索面已成为当地村民发家致富产业。 新合乡位于桐庐县东南边缘,东、南、北与诸暨、浦江、富阳毗邻,西北与本县凤川镇相连,三面环山,是一个地道的边陲山区乡。因旱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以种植小麦为主,当地居民一天三餐必有一餐为麦食。 索面,也称长寿面,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获知江南连年灾荒,携皇后下江南私访,来到现位于新合乡毗邻的浦江县境内的城义门(古时,凡失业或受灾的荒民都可到城义门做工并赐给饭吃),一边放牛,一边了解民情。一天,朱元璋到邻村的山上放牛,见一妇人在坟前啼哭,声音极为凄惨。便上前去再三询问,妇人方说出其丈夫遭冤枉,被一位姓朱的皇亲国戚迫害致死、无处申冤的经过。朱元璋听后非常生气,把放牛的事忘了,牛吃了邻村人家的庄稼,被牵到城义门告状,听说还要打四十大板,朱元璋不敢回去吃饭。妇人过意不去,就请朱元璋到自己家里,以索面招待。朱元璋吃完索面,感到回味无穷,连声称赞说:“好面、长面、长寿面。”从此,索面不仅作为主食和点心,而且因单根面长约2米,常用于祝寿,象征长寿;用于婚宴,表示天长地久;用于馈赠,表示友谊长存;用于祭祀表达继往开来、源远流长。大年初一,挨家挨户,清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煮索面——长寿面,不管男女老少,人人必吃,以求新年健康、平安。 新合索面的制作包括和面——揉、捻面胚——搓面——绕面——拉面——晒面(或烘面)——收面——盘面等过程。先将面粉、水、盐按比例拌和。将拌和好的面粉,用双手不断翻滚揉、捻、打、揿,直到手感光滑、柔韧。将揉、捻好的面胚放到作板上,用面棍将面团滚成一张“大圆饼”。再按螺旋形用刀将它割开,搓成拇指大的粗圆面,盘叠到面盆里。先将两根面箸分上下插入绕面架上,再把盘叠在面盆里的粗圆面以先后顺序绕到面箸上,每双面箸绕25圈左右。然后以一个拇指一个弄,绕完一箸即小心放入面箱里。放入面箱里的面须待半到1小时后方可拉面。先把面箱内的面以绕面先后的次序取出,将其中一根面箸插入面架上横档孔中,两手用力均匀、顺着一个方向轻轻的旋转往下拉,拉到1/3的长度停顿,这是拉第一遍。等到20-30双面箸拉完第一遍后,再以先后次序用同样的方法拉第二遍、第三遍。三遍拉好后将挂在下面的面箸插入面架下横挡最下一排小孔内,这样慢慢地将粗面拉成长1.5—2米的细面。 拉面后就进入晒面环节。目前索面加工仍以太阳自然晒干为主,当索面晒到6—7成干时,把插在面架下横档最下一排孔中的面箸拔出,插入同一横档上一排孔中,术语称“松架”。晒到完全晒干时方可收面。“松架”时应将面架上的索面往一个方向倾斜,便于操作。其时人穿行其中,时而像戴着面纱,时而如披着雪白的纱巾,若隐若现,映着阳光,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一年中除7—9月份因高温不适合做索面外,其余只要天晴不下雨,都可以做。虽索面制作大致相同,然由于季节、天气、风向、风力不同,都会影响到索面的质量,因此要灵活应用。索面制作时间一般为晚上和面,早晨拉面,日上三竿晒面,日差三竿收面。 |
原标题: 舌尖上的桐庐——家乡美食小吃漫谈(三) |
作者:(本文资料来源于桐庐县非遗普查资料)记者 杨露萌 整理 网络编辑:叶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