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山破解土地瓶颈有把“金钥匙”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1月30日 07:40:13 星期三 |
![]() 因地制宜 “无中生有”凭空“造”地 走进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农居点整治区块内,施工人员们正忙着施工建设,贴外墙,一排排整齐的安置楼,一个整齐划一、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农居点已初具雏形。这一农居点安置区块就是该村通过“拆旧建新”整理出土地而规划新建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从结合旧村改造和空心村整治的角度实施“拆旧建新”工作,该乡选择了今年开展重点中心村建设的中门民族村中门自然村作为“拆旧建新”试点村。该自然村的村中心这一区块内建筑密集、布局散乱,且多为危旧房,基础配套落后。无序建房、建后未拆等造成的土地浪费,让本就紧张的土地指标显得愈加“捉襟见肘”。 实施“拆旧建新”,主要考虑这类村既有漂亮的新房,又有破旧不堪的老房,而有限的土地指标又不能满足建房需求。在全村对拆旧建新方案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实施了这一办法。该村成立了由村干部、村骨干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中心村农居点拆迁工作组,在对区块内58幢农户进行家庭情况、是否愿意回迁、是否愿意进城安置、“一户一宅”政策执行等情况调查摸底后,对整治区块18亩用地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并邀请专业机构对所有农户进行估价。农户签署拆迁协议后,按协议先拆房后补偿。拆迁区块“四通一平”后,回迁农户须按规划设计建造联建房。经此一反复,新增盘活土地6亩,利用盘活的土地还建成了困难户公寓楼2幢,安置住房困难户8户。房与房之间原本只有2米宽间距也拓宽到了10多米,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可用的土地资源也在增加。该村党支部书记叶大兴说,“等到农居点农户全部按规划建成后,节余下来的宅基地指标也将成为村集体手上的一笔资产。如此一来,在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建设的同时,不但不会新增建设用地,而且还可以节约集约、整理整治中充分发掘农村存量建设用的潜力,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建新不拆旧”一直是导致农村建房乱的顽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危旧房改造工程推进中,农户若要享受政策东风就必须建一拆一。而在探索如何贯彻实施“一户一宅”政策过程中,该乡选择莪山民族村作为试点村。莪山民族村作为莪山畲族乡集镇所在地,是全乡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不仅农户建房和用地需求大,而且农房经济价值高,加大了以往“一户一宅”政策执行的难度。莪山村根据村庄规划,以周田自然村为新农居点,按照《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规定,村民有建房需求的须先提交建房申请,经村委会统一审核后,根据农户家庭人口确定新建房屋占地面积和规划区宅基地位置。农户获得宅基地之后,必须先拆除旧的农居点,在遵守“一户一宅“的前提下,村委会提交农户相关建房资料完成手续审批,并由乡村建办协助下完成土地放样。若农户获得宅基地之后,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建房,则视其为主动放弃建房,村里将宅基地安排给下一位申请的农户。 同时,为鼓励和督促农户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村委会在农户拆旧建新期间,按照每月100元每人的标准,给予一年的过渡补助费。农户旧房位于将要纳入宅基地整理区块内的,按照建筑面积90元/平方米进行补偿。根据“一户一宅”政策规定,农户在原宅基地之外并符合村镇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上申请新建住宅的,必须自行拆除原有住宅并把宅基地退还村集体或复耕。莪山村把“建新必须先拆旧”写进了“村规民约”中,作为农户建房审批的前提。为加强监管,明确了奖惩机制,限期拆房的给予补偿过渡,否则视其为自动放弃宅基地,使“一户一宅”政策得到严格执行,村与农户实现了双赢。 |
原标题: 莪山破解土地瓶颈有把“金钥匙” |
作者:叶凌 江昱 胡军 网络编辑:陆一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