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山破解土地瓶颈有把“金钥匙”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1月30日 07:40:13 星期三 |
![]()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旧村的改造和新村的建设往往需要额外增加使用一块土地,即使这样也未必能够做到拆旧建新,一户两处、“空心村”的情况较为普遍。“土地瓶颈”已成为制约各地发展的普遍问题。然而,莪山畲族乡在土地指标紧缺的情况下,眼睛向内,拆旧建新,盘活存量,找到了破解“土地瓶颈”的金钥匙,使农民由散居变为集中居住,由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变成市民、社区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农民欢迎。同时也实现了新农村改造的滚动发展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布局,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走进杭州地区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莪山畲族乡,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集镇,处处能感受到快速发展的脉动。这是该乡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促进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喜人成果。 今年以来,莪山畲族乡把“拆旧建新”作为破解土地资源制约瓶颈的突破口,将中门民族村和莪山民族做为试点村,率先开展了“拆旧建新”创新工作,走出了一条农居点建设工作节约集约土地的新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农村发展的“拆旧建新”模式,破解农村用地难、拆迁难、“一户一宅”政策执行难等问题。
![]()
山多地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畲乡群众对于下山脱贫以及生活环境和居住品位要求不断提升,出现了土地使用需求量增加与可供使用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特别是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各村在改善村容村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莪山畲族乡山多地少,该乡农户大多数依山而居,呈长带状布局为主。在村庄规划过程中,难以按照集聚型农居点进行规划。同时,山区乡镇建设用地资源少,新建农居点建设用地紧张,如不“拆旧建新”另寻建设用地农居点建设将成为一纸空谈。因在1996年实施第二轮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将所有土地以口粮田的形式全部分配到户,各村未留机动土地,导致现阶段规划建设用地难、征地难。在推进美丽乡村工作中,常出现项目能申报但实施无土地的现象;还要在本就不足的用地资源中要先保障群众建房安置的需求,致使一些重点工程因用地限制落户难、推进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用地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阻力。 同时,根据”一户一宅“政策规定,农户在原宅基地之外并符合村镇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上申请新建住宅的,必须自行拆除原有住宅并把宅基地退还村集体或复耕。过去,农户有建房需求,往往是先批地建房后,再由其自行拆除原有住宅。而在实际执行中,常常出现建完新房后旧房不拆,导致一户多宅、形成空心村、地基难求等现象严重,同时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解决措施。
![]() 因地制宜 “无中生有”凭空“造”地 走进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农居点整治区块内,施工人员们正忙着施工建设,贴外墙,一排排整齐的安置楼,一个整齐划一、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农居点已初具雏形。这一农居点安置区块就是该村通过“拆旧建新”整理出土地而规划新建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从结合旧村改造和空心村整治的角度实施“拆旧建新”工作,该乡选择了今年开展重点中心村建设的中门民族村中门自然村作为“拆旧建新”试点村。该自然村的村中心这一区块内建筑密集、布局散乱,且多为危旧房,基础配套落后。无序建房、建后未拆等造成的土地浪费,让本就紧张的土地指标显得愈加“捉襟见肘”。 实施“拆旧建新”,主要考虑这类村既有漂亮的新房,又有破旧不堪的老房,而有限的土地指标又不能满足建房需求。在全村对拆旧建新方案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实施了这一办法。该村成立了由村干部、村骨干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中心村农居点拆迁工作组,在对区块内58幢农户进行家庭情况、是否愿意回迁、是否愿意进城安置、“一户一宅”政策执行等情况调查摸底后,对整治区块18亩用地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并邀请专业机构对所有农户进行估价。农户签署拆迁协议后,按协议先拆房后补偿。拆迁区块“四通一平”后,回迁农户须按规划设计建造联建房。经此一反复,新增盘活土地6亩,利用盘活的土地还建成了困难户公寓楼2幢,安置住房困难户8户。房与房之间原本只有2米宽间距也拓宽到了10多米,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可用的土地资源也在增加。该村党支部书记叶大兴说,“等到农居点农户全部按规划建成后,节余下来的宅基地指标也将成为村集体手上的一笔资产。如此一来,在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建设的同时,不但不会新增建设用地,而且还可以节约集约、整理整治中充分发掘农村存量建设用的潜力,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建新不拆旧”一直是导致农村建房乱的顽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危旧房改造工程推进中,农户若要享受政策东风就必须建一拆一。而在探索如何贯彻实施“一户一宅”政策过程中,该乡选择莪山民族村作为试点村。莪山民族村作为莪山畲族乡集镇所在地,是全乡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不仅农户建房和用地需求大,而且农房经济价值高,加大了以往“一户一宅”政策执行的难度。莪山村根据村庄规划,以周田自然村为新农居点,按照《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等规定,村民有建房需求的须先提交建房申请,经村委会统一审核后,根据农户家庭人口确定新建房屋占地面积和规划区宅基地位置。农户获得宅基地之后,必须先拆除旧的农居点,在遵守“一户一宅“的前提下,村委会提交农户相关建房资料完成手续审批,并由乡村建办协助下完成土地放样。若农户获得宅基地之后,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建房,则视其为主动放弃建房,村里将宅基地安排给下一位申请的农户。 同时,为鼓励和督促农户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村委会在农户拆旧建新期间,按照每月100元每人的标准,给予一年的过渡补助费。农户旧房位于将要纳入宅基地整理区块内的,按照建筑面积90元/平方米进行补偿。根据“一户一宅”政策规定,农户在原宅基地之外并符合村镇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上申请新建住宅的,必须自行拆除原有住宅并把宅基地退还村集体或复耕。莪山村把“建新必须先拆旧”写进了“村规民约”中,作为农户建房审批的前提。为加强监管,明确了奖惩机制,限期拆房的给予补偿过渡,否则视其为自动放弃宅基地,使“一户一宅”政策得到严格执行,村与农户实现了双赢。
拆旧建新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至目前,中门民族村中心村农居点建设中,投入了220余万元,拆除危旧房43幢,同时还投入了400余万元完成拆迁地块“四通一平”建设和回迁安置。到2012年12月底,第一批11户回迁户已按照规划要求完成农民建设。而莪山民族村周田安置区块共收到建房申请58户,根据“建新必须先拆旧”的要求,有46户农户主动放弃建房申请,其余12户已按规定拆除旧房,其中符合宅基地整理条件的7户。 中门民族村在“拆旧建新”试点过程中,未发生一件上访事件,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科学划分拆迁对象,分成四类进行分类补偿,合理安置。一是货币补偿,对于在拆迁区块另有农房的,拆迁后给予一定的补偿,不另行安排宅基地;二是进城安置,对于部分符合农房置换的,予以进城安置;三是回迁安置,对于在拆迁区块无农户并符合“一户一宅”的,建房审批要求在规划区块内建设联建房;四是公寓房安置,对于回迁中的一些困难户和孤寡老人,无能力自行建房的,由村委统一出资建设集体公寓房,无偿供其居住使用。目前,新建的公寓房占地100平方米,可安排4户。 村民姚万松乘着村里“拆旧建新”东风,拆除了原来100平方米左右的泥木结构房屋,建起了落地面积120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楼,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提升。他说:“我这幢房屋总造价在35万元左右,村里拆迁时支付了3万多元的补贴,加上村里出资2万余元为新建房贴外立面和安装扶手,这一笔我就省进了5万多元。有那么好的政策,房子盖不起来别说对不起好政策,也不对不起自己。” 该乡通过“拆旧建新”,依靠节约集约、整理整治、盘活了土地资源,在土地成为稀缺资源的现状下,农房改造新建农居不仅未浪费一分土地,将新的农居点建在旧村里,不另寻安置用地,相反整理盘活了土地资源。中门民族村中心村规划区用地18亩,实际安排回迁安置和配合设施用地12亩,盘活建设用地6亩,为下山脱贫民、宅基地整理及其它农户建房建出空间。此举不仅解决了新农居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实际情况,在节约集体土地资源的同时,使村庄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通过“拆旧建新”,进一步完善了农户建房区块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农户生活品位和幸福指数得以提升。同时,通过旧村改造、空心村整治、拆除旧房和危房,告别了旧村分布乱、功能弱、环境差的旧貌,村容村貌得到提升,改善了居住条件,提升了村容村貌,加快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
原标题: 莪山破解土地瓶颈有把“金钥匙” |
作者:叶凌 江昱 胡军 网络编辑:陆一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