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一个舍不得离开的地方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11月06日 15:58:36 星期二 杭州日报 |
![]() / 瓜田 / 瓜田,原名李下,辽宁营口人。《求是》杂志社退休编审、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杂文学会副会长。著述有理论、评论、小说、杂文等十余种。获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两届鲁迅文学奖评委。
天下人得知桐庐,先要感谢富春江,更要感谢黄公望。元代画家黄公望多次到桐庐游历、写生,后来干脆在严陵坞搭个草棚子住下来。经过十多年的观察写生,用长卷的形式完成了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此画现已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成为名画尚不足奇,奇的是它居然分为两半,分藏于大陆和台湾两地。于是此画的“合展”和日后如何成为“合璧”,便成为新的佳话和期望。 我关心的是黄公望为什么对富春江恋恋不舍,甚至要花上十几年的功夫来画它。为什么李白、孟浩然、范仲淹等数千位文人雅士都跑来看它、歌咏它。范仲淹的诗句“潇洒桐庐郡,千家起画楼。相呼采莲去,笑上木兰舟”,有声有色,有生气、有风俗,让人久久不忘。有人统计过,说千百首诗词吟咏桐庐,出现最多的是一个“画”字!“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等等,不胜枚举。 ![]() 瓜田是酷爱山水的,见了好山水就挪不动脚步。面对美好的景致,我是舍不得用“像画一样”来描述的。诗人和画家的文学艺术创作是可敬的,但就观景而言,有哪一支神笔能把美丽的山水原汁原味地端给我们呢?韩愈有名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我就很为这江、这山抱屈,江水的妩媚柔动和山峦的苍翠欲滴全都不见了,一条黑布带子,一个碧玉簪,还用走近了去看吗?必须要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驴友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身临其境,亲自体验。瓜田的这点小感触,也正是前年有幸到富春江一游时产生的,那真是相见恨晚啊。 前年鲁迅文学奖的颁奖仪式在绍兴举行,我作为评委躬逢其盛,会后和友人去桐庐游览。在富春江上坐坐船,在钓鱼台上吹吹风,在古人诗碑前读读诗,度过了一阵子神仙般的时光。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是“芦茨土屋”,这是两个青年人创办的农家旅馆。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屋,被改造成处处透着休闲与浪漫的宜居房舍,餐厅里的土鸡和炖鱼,更是让人馋嘴。周围就是农舍菜地和山林小溪。住在那里的游客,躺下看到的是星星,出门闻到的是山野气息,要散步,有几只芦花母鸡相伴,还有一只小狗跑前跑后,十分殷勤。 有人说“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过时了,那是狼吞虎咽”式的饥饿型旅游文化,现在时兴的是“深度游”。小口品茶、品酒式的慢慢体味,才是休闲型旅游文化。在桐庐这种地方,你不住上几天,在森林里洗洗肺,在江面上看看江底的游鱼养养眼,不吃上几顿农家菜哄哄胃,就愧对上天所赐了。我近日翻看媒体上刊登的“芦茨土屋”的照片,那入夜后诱人的暖烘烘的灯光,勾起我无限的情思,真恨不得立马就飞奔过去,喝上几杯。 我明年一定去桐庐,租个房子住上个把月。上午上上网,写写字,下午爬爬山,游游水。巴比松米勒庄园的百亩薰衣草要闻闻,畲乡山寨的民族风情要品品,深澳古村落的青石黛瓦要拍拍,百江紫燕山的氧吧更要猛吸几口。时间太仓促哪能尽兴?暮色四合之际,我拿出萨克斯管,对着江面吹一曲《月亮河》,那是个什么劲头儿?这样销魂的去处我们不懂得珍惜和经常享用,咱不是犯傻吗? 桐庐,我去了还想再来,嗯,明年就来! |
原标题: 桐庐,一个舍不得离开的地方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