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的皇家御用之地 藏着中国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 |
http://www.tlnews.com.cn/2016年05月19日 08:39:55 杭州网 |
建在官窑遗址上的博物馆 20世纪初,考古人员在今杭州市南郊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 1956年,在窑址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1985-1986年,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又对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经过科学挖掘,发现大量实物资料,并在窑址上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在古窑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 你很难想象在八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漫山遍野炉火通明,人声鼎沸的官窑烧造现场。 走进南宋官窑博物馆内郊坛下遗址保护厅,眼前就是一个大跨度的整体网状钢架,它立在保护厅之上,就像遗址的保护伞。 保护厅地势平坦开阔,简易的宋代风格短屋脊、木结构的房子立在地面上,横着的木架子晾晒着陶罐。在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凹陷几十厘米、呈圆形的练泥池,专门来加工瓷土。 在练泥池的北面,则保留了低矮、破损的墙面,能从地面的轮廓看出来原来是幢房子。“这里原来是三开间坐西朝东的平房,里面有发现辘轳坑,辘轳是专门拉坯成型、修坯、刮釉的工具,可见这里就是专门制作瓷器的地方。”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所长唐俊杰说。 紧挨着窑址作坊的则是一个长约40米、顺着山坡而建的龙窑。它是用土坯砖块筑起来的,火膛、窑室、出烟室也很清晰,它倒有点像土灶烧饭的原理。 练泥池、修坯、上釉的平房、素烧炉、釉色缸、龙窑……这些窑场的遗迹,全面真实地还原了瓷器在入窑前,从练泥、成型、修坯、上釉、晾晒到素烧等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再现了南宋官窑生产瓷器的真实场景。 而另一处窑址——老虎洞窑址的发现,使南宋颇受争议的“修内司官窑”浮出水面。 两处窑址虽不在同一处,但是却有很多的“共同点”。首先,两者都设在山岙里,地势有个特点,就是山体既有一定坡度,也有平坦开阔的场地。“平坦开阔的场地,主要是用来生产、制作、晾晒陶瓷,而有坡度的山体,则是为了满足龙窑的建造,这种窑炉一般是依山势顺坡而建,最下方是火膛,中间堆放瓷器,最上方则是出烟口。”唐俊杰介绍说。 其次,必须要满足就近取材,包括原材料瓷土、水源、柴火等。玉皇山、凤凰山上,均有紫金土、瓷石等制瓷器的原材料,淘洗后泥土非常细密,适合制作精美的瓷器。“在淘洗、制作陶瓷过程中,都要用到水,水源必须充足,另外周边的树木要茂盛,龙窑烧制瓷器,燃料需求量比较大。”唐俊杰说。 数以万计的碎瓷片拼出2000多件瓷器 逛完了整个陈列馆,让人惊讶的是,大大小小的瓷器,竟然没有一件展品是完整的。像折肩瓶,整个瓶子多处裂纹,瓶口附近还缺了几块瓷片。 这些展品均出土于郊坛下、老虎洞两个窑址,“窑场的堆积坑的陶瓷,全部都是碎片,或大或小,没有一件是完整的。”说起这些展品,唐俊杰把记忆拉回到10多年前,那时,唐俊杰一行人正在发掘老虎洞窑址,这是南宋时期的“修内司官窑”,它距离南宋皇城非常近,是南宋建都后第一个设置的官窑。 那年唐俊杰34岁,在市考古所工作了十二年的他与同伴一行,来到了凤凰山与九华山间的山岙考古发掘。“夏天雨水比较多,这里山上冲出来不少瓷片,市民捡到还拿出来卖,当时就想着这里可能有个窑场。” |
原标题: 800多年前的皇家御用之地 藏着中国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 |
作者:每日商报 作者:商报记者 潘婷婷 通讯员 张必萱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