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到地上,桐庐藏着多少“宝物”?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5月19日 09:37:35 |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桐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8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文物遗存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民间鉴宝活动所展现的不过冰山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物里的桐庐”,看看从地下到地上,桐庐究竟藏着多少“宝物”?这些饱经岁月沧桑的古老文物又有什么话想说给大家听? 桐庐的“历史家底”有多厚? 文物是时光的瑰宝,也是文明的见证者、亲历者。桐庐有着一万年的人类生活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1800周年的建县史,浩瀚的时光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物遗产。 探寻文物里的桐庐,当然少不了翻看这些年桐庐文物管理工作的成效,其中“成效显著”可作为这份内容的关键总结。 自去年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启动以来,一系列文物数据,透露出桐庐“历史家底”的不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三普”)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107处,包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包含41个点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包含78个点位;历史建筑140个点位及其他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截至目前调查新发现点位48处。 这些散布在青山绿水间的文化遗存,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历史坐标”,标记着桐庐文明的演进轨迹。 如果说不可移动文物是桐庐大地的“历史坐标”,那么博物馆里的藏品则是浓缩的文明精华。 桐庐目前有县博物馆、叶浅予艺术馆两座国有博物馆,国有馆藏文物藏品3555件/套,类别有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石器、书画、钱币等。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7件,三级文物410件,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文物收藏体系。 这么多文物,哪一件算是桐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钺、西晋越窑青釉堆塑瓷罐、南朝青釉龙柄鸡首壶……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它们就像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向我们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演进故事。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沈家畈项目现场执行领队关欣玉就曾直言:“桐庐博物馆里全是宝贝!” 文物诉说了什么? 从“被发现”到“被呈现”,一件件文物走过漫长的光阴,也为后人开启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 走进县博物馆,展陈的第一件展品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物发现于2000年5月,出土于当时桐庐县印渚镇(今属分水镇)延村的一个山洞里,经检测,该头盖骨化石距今约1万年左右。 延村洞人类头骨化石的出土,被考古学者界定为“浙江有史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古人类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浙江人类历史从5万年前的建德人到7000年前河姆渡人之间的历史空白,也将桐庐的人类生活史提前到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岁月失语,文物能言。每一次考古发现,都是一道照进历史尘埃里的微光,从方家洲遗址到小青龙遗址,再到沈家畈遗址,通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遗址,后人得以感知远古时代的面貌,溯源我们的先祖来于何时、来自何处。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对文物的研究与解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今年以来,我们在桐庐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新修订文物法 每日学一点’栏目,每一则法条下面会跟一件桐庐的文物介绍,目前已经推出了40多期,读者反映还不错。”县博物馆馆长舒玉春说。 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桐庐的文物故事,这些年,桐庐一直在积极创新“打开方式”,依托博物馆、文化馆等平台,举办文物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让文物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用氤氲着时光气息的“桐庐故事”,激发百姓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文明资源和历史遗产,保护文物既是保护历史,也是保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如何在“保护传承利用”的答卷上,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当下桐庐文物管理工作的一道必答题。 让文物“活起来”,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今年五月,修建于北宋年间的东山书院“焕新”后正式向游客开放,青石蜿蜒的古朴书院引入现代化的新设备和新业态,为古老书院注入新活力。近年来,像东山书院这样的文物活化利用案例在桐庐并非个例。深澳村清代古宅遗留的前房厅,摇身一变改造成了茶馆;翙岗村东边厅引进“施悦儿工作室”,成立篆刻艺术馆……这些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赋予了它们符合当代需求的新功能,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让文物“活起来”,要创新手段赋予文物新打开方式。如何创新性地展示和放大文化遗产资源?科技赋能无疑是答案之一。为此,桐庐一直在不断创新展陈方式,推动文物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互动转变。可分享、可参与的沉浸式数字化体验项目,将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有机融合、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吸引了不少参观群众体验。观众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数字桐博”“云游桐博”等智慧平台,享受全景虚拟导览、高清文物鉴赏、智能语音讲解等服务,打破时空限制,让文化触手可及。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让文物“走进”百姓生活。“文创”是近年来文旅市场的消费热词,也是文物“破圈”传播的重要形式。深澳古村“化身”香甜的雪糕,严子陵钓台“浓缩”成精巧的冰箱贴,桐庐县博物馆的“宝贝天团”集体“出道”成为帆布袋上的显眼包……一件件别出心裁的文创产品,重新定义了人们与历史对话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间消弭了古今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古老的文物跨越千年,以崭新方式“走进”百姓生活。 从远古的凝视,到千年前的风声,从日出东方的劳作之美,到夜幕星辰静谧之思。一件件“桐庐宝物”如时光信使,将不同时空的片段呈于眼前,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文明的回响。 |
原标题: 从地下到地上,桐庐藏着多少“宝物”? |
作者:记者 汪晓池 王珊婷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