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翙高岗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27日 10:38:04 |
桐庐翙岗,万国山岩画和三国墓葬群的发现,说明了它历史的悠久。村庄进入快速发展期是从南宋开始,那是随着赵构南迁临安(杭州)建都(1127)而带来的“北人南移”潮,“王、胡、郑、吕、俞、方”等姓举家迁入,村庄逐渐人烟稠密。等村内大姓李氏于绍熙年间(1190-1194)迁来,翙岗村加速发展,出现了贸易集市,至元明清,翙岗逐渐成为桐南文化经济中心。 元末,隐居于此的刘基应邀题匾“凤翙高冈”,后村名改成翙冈,再后来演变为翙岗。在某种程度上,一代名士刘基的短暂驻留,为这个村落其后数百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现在,村内营造精湛的八十余幢明清古建筑、源远流长的古代地下水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翙岗一直是颇有影响力的古村落。 刘基刘伯温来了 翙岗古称凤冈,村南龙门山脉,东南万国山,西南有火镇山,即刘基《虎镇山记》中的虎镇山,现为翙岗村南侧的大庙山。 翙岗这个地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也因此,村庄的历史也跟着往前算到1800多年前。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的村庄名称曾经有凤冈、悔冈、晦冈、翙冈,每一个名称后面都藏着故事、传说,古人的精神世界,村名的变化,折射了乡村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的变异。 早前的悔冈并没有留下确凿的史料记载,但关于它的传说恰好暗示了人们对自然、鬼神的敬畏,也有一点对不可知命运的抗争与自主选择。 翙岗附近是彰坞村,彰坞村后有天子岗,相传因孙钟葬母,得了好风水才出了吴大帝孙权三分天下而得名。 这个故事到了翙岗,又是另外一个版本,说的是翙岗村建在富春江南岸龙门山余脉上,因地势高,村庄位置被叫作青龙背。传说,孙钟葬母原本选定的安厝地在翙岗村南的香泉山上,但当棺材抬至香泉山时,突然听说天子岗上有“一朝天子”的好风水,简单磋商后,孙家决定要“一朝天子”。于是,队伍奔天子岗而去,此处山岗就被叫作“悔丧”“悔冈”“晦冈”。 另外,村里李姓族人也传说,村庄原本的名字叫凤冈,相传古时有凤凰栖息于此,因此,村外大庙山延伸到南阜山的山脊,一直被叫作凤岗。到了南宋绍熙年间李纲曾孙李瑶义这一支从富阳新城(今新登)迁来后,觉得地名张扬,就做主改成了“晦冈”,但这个村名又过于低调幽暗,只是老祖宗取名,不好随意更改。 等到元末,“翙”这个字终于等来了出场机会,因为刘基刘伯温来了。 李氏隐逸文化群体的形成 从清乾隆《浙江通志》等方志中发掘出的材料,翔实地考证了刘基这位明朝开国功臣,在他三十几岁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前,约于元至正九年至十一年下半年(1349-1351)隐居在桐庐翙岗,设馆香泉山华林寺,韬光养晦的史实。彼时的刘基,留下了“溯湍怀谢公,临濑思严子”“落帽非我达,虚垒非我耻”的诗句。 他在《赠桐江临溪西庄华氏宗谱序》开篇说:“予为中原不靖,邀游海内,寄迹于桐江凤冈李氏之家。”这句话透露出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个时候,村庄的名字还是凤冈。但是根据这一条信息,李氏先祖李瑶义改名一说显然又站不住脚。总之,晦冈这个地名到底是怎么由来,还是说不清。 根据清光绪十七年(1891)《凤冈李氏宗谱》记载,刘伯温之所以来到凤冈,是应当地颇有声望的李氏家族邀请。 李氏家族迁居凤冈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桐南大族。到了元代,李氏在凤冈形成了一个以李骧(一作李骧龙)为核心,包括其族弟李文,侄子李康、李恭,次子李翰,以及两个孙子等的隐逸文化群体。他们留下的诗词碑帖、遗迹遗存,为桐庐隐逸文化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骧以南华老人自号,并以“百拙”名其诗稿,著有《南华百拙集》诗集传世。其中一首《和刘伯温来韵》七律,诗中有句:“自爱山中隐者家,杖墓随分踏江沙。”年轻的刘基接受已是垂暮之年的隐士李骧邀请来李家做私塾先生,是李两个孙子的老师,并且和其族弟李文交情颇深,他称李文为“士之旷达者”“自幼志趣不群,明春秋,读书不烦,程既冠,卓然自立,豪逸迈众”。 授馆期间,李家祠堂东边厅落成,邀请刘基题匾,就留下来“凤翙高冈”墨宝。 “翙”这个字,飞声也,从岁从羽,音“会”,《诗经·大雅·卷阿》有“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凤冈这处地方有凤凰停留,其后又飞翔于高冈之上,羽翼翙翙有声。 李氏族人很是喜欢,凤冈也由此变成了翙冈。 如今,翙岗古村的入口处,有一牌楼,其上高悬的“凤翙高冈”即刘基手笔。 民国二十三年(1934),桐庐人周天放、叶浅予撰《富春江游览志》,记载有“翙冈”条目。 万国山“天书”其实是岩画 翙岗村的文化发展史,万国山岩画可以说是一个起始。 万国山在翙岗大源溪东边,南起雷坞,北至珠山,在万国山三座连续山峰山脊的横岙岩石上,有一批神秘的摩崖石刻,似图非图,似字非字,无人能识,当地百姓称呼其为“神仙刻字”,也称它为“天书”,还有人说它是“藏宝图”。 根据当地的考古普查,这些图案斜刻在巨大的岩石上,奇形怪状,有的像房屋,有的像凉亭,有的像插着天线的蒙古包,还有的像“田”“木”等汉字。风雨侵袭自然风化后,大部分只留下一个模糊不清的残影。另外,在山脊西南侧的一块断裂的巨石上,也有7个较规律的方形石孔,石孔从上到下直线排列,最深的石孔深达5厘米。在山脊东侧的一块平斜的巨石上,刻着一些类似房屋的剖面图的图案。 这些图形,当代美术史论界专家王伯敏基本定位为“岩画”,年代初步判断为两汉至元代。岩画在长江以南地区比较少见,因此万国山岩画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万国山三座连着的山峰,在刘基撰写的《虎镇山记》一文中,就是“南望,则三峰插天”,根据现实的地理位置,刘基的这篇记文观察的地点,可能在翙岗村南香泉山华林寺前大庙山上。而香泉山,就是三峰中的羊角峰。 刘基设馆之所,前身为社学。元代对民间子弟进行扫盲创建社学,每五十家立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安排通晓经书的经师,在农闲时进行教学。元末,凤冈李氏牵头在此基础上升级社学为三峰书院,名字来自《虎镇山记》中的“南望之三峰”。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翙岗文化发展的高峰。根据桐庐县志和族谱的记载,李氏隐逸群呈现出儒家文化浸润古代大族的风骨,在朝代更迭的百年间,他们选择埋头致力经史而绝意仕途,交游唱酬之间,留下了丰富的文史著作和书画艺术作品。 家乡还是那个家乡 被刘基称为“士之旷达者”的李文(字仲章,号近山),据清光绪十七年《凤冈李氏宗谱》的记载,他初授建德路桐庐主簿,张士诚起兵骚扰吴越,元将不花儿统兵击之,屯兵于县境,军粮不够,他拿出家中储备粮充作军用,保障了战斗胜利。后来红巾军起义,他又屡立战功。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一个儒生达则兼善天下的情怀。到明朝建立,暮年的李文回到家乡,给自己作了一幅肖像,并提了一首四言诗,曰:“黄冠野服,逍遥自如。性静心逸,志动情舒。无求名利,嗜读诗书。近山而居,临水而渔。抱冲养性,乐也。”他的号“近山老人”由此而来。 李文侄子李康,字宁之,师从永康胡长儒,在古学上自成一家,著作等身,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桐庐县志》记载的就有《杜诗补遗》《桐川诗派》《梅月斋永言》《看山青暇集》等。其中,《杜诗补遗》对杜甫诗歌的校订考究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李康也善画山水人物,有《伏羲像》传世,藏故宫博物院。如果说李康埋头于经史,那么其族弟李恭则是个读大地之书的“旅游达人”。兄弟两人都以处士界定自己,李康取号“梅月”,李恭以“呼鹤”自居,直接表露隐逸山林闲云野鹤的处世态度。据家谱记载,李恭“自幼颖悟过人,五经百家诸史无不通晓,迹山林,隐居不仕,朝夕以诗文自娱”,“好赋诗以纪时事,所著有《呼鹤山人集》”。该集诗稿今存一百余首诗,可以说是李恭的旅游笔记。从诗目中可见他的行程轨迹主要在富春江沿线,游历中他到过遂安、分水、桐庐、富阳。此外,他也涉足南昌、苏州、南京等地,每到一地都作诗留记,把一个处士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多年后,游子回乡,他写《舟回远望家山》,道:“夕阳影里见家山,静倚归篷意自宽。” 虽心境有所变化,但家乡还是那个家乡。 李恭当然也和刘基结下了深情厚谊,他在《秋日怀友人刘伯温赋二首》诗中就表达了与刘基的“金兰”之交,其句有“两地相思无限意,何时携酒话平安”,“何日一樽重晤对,黄花香里话西风”。洪武五年(1372)四月初八,可能是出于好友刘基的推荐,朱元璋下旨敕授李恭为山西石州知州。晚年功成身退,“秋风吹动乌纱帽,莫待诗人醉后狂”,依然是豁达如初的李恭。 元末华林寺毁于兵灾后,书院迁至寺庙西边的峙湾里,之后又转村口乌门厅(清道光间),书香不断,求学者络绎不绝。清嘉庆间,桐南名儒施锡彦执教于此。施锡彦,据民国《桐庐县志》记载:“自嘉道以来,桐江西南岸,以施氏为人文渊薮。一时知名之士出其门下者,居县属之半。每岁科试,案发居优等者,皆施氏子弟与其门下之徒也。”算得上自刘基以后教学于此最有名望的先生了。 此外,古翙岗还有南宋绍兴年间石桥村郑氏出资建立的西林书屋,如今只在《凤冈郑氏家谱》留痕。李氏还设有给自家子弟启蒙的族塾学馆挹泉书舍,其亭、阁、楼、石,遍植花草树木,对读书的重视可见一斑。 是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暂居翙岗的这三年,刘基的隐居生活可以说是过得有滋有味,传闻其子刘璟就在翙岗出生。教书的闲暇,他和好友李文等唱酬,共建朋友圈,交游广阔。此外,作为史上知名的易理大家,他不仅要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还要负责为村庄做宣传推广。 他说翙岗这个地方烟火康衢,南面三峰列戟,东面是大源、小源两溪萦回,北面重峦叠嶂,西面则是平畴绿野,登山远眺,让人心无杂念,身心俱宁。 是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这一点,在《富春江游览志》中也提到了翙岗街“山货输出,集中于此,市廛颇盛”。这条街道全长四百多米,南北走向,到明清时期已经是成熟街区,途经此地的商人集资建造了三进会馆“客保厅”服务客商。临近山民进出交易,外来行商驻留经停。据传当时街道两侧的“太和堂药店”“万裕堂药店”盛极一时,街上南货店、布店、茶楼、邮政局等一家挨着一家,至今仍能在沿街老墙上看见“凤川国医馆”“馒头”等店铺招牌。酒酿馒头是附近珠山、翙岗等地的特色食品,像翙岗村里的馒头作坊,一天的生产量能达3000个。 从“凤翙高冈”牌楼往里走,沿着鹅卵石青石板巷道,翙岗“一纵两横”的宅院布局之下,店铺和老宅一家挨着一家,走几步便有一个水澳出现街道的左边或者右边。明代建筑“忠孝门”如今只剩一个不显眼的砖雕门墙。“忠孝门”及对联“东晋忠臣裔,南齐孝子家”砖雕刻字和纹饰素雅大气,是典型的明代风格。规模宏大的嘉庆堂(又名章庆堂),是翙岗村内规模最大的古建,里面正在进行着展览,为这幢空荡荡的宅院增加了不少“人气”。这座厅堂原来还有一个园子名“萦素堂”,是明清桐庐三大名园之一。 现如今,在嘉庆堂后的菜地里,还堆叠着当年的假山残件。村内还有一幢别有特色的古建筑百寿堂,因其建筑构件中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寿”字雕刻而得名。这些雕刻,有石雕、砖雕、木雕,每一种雕刻工艺都体现了匠人的用心和主人的用意,和万国山上的岩画在历史深处遥相呼应。 可以窥见中国乡村的水利发展史 同样,翙岗的地下水系和江南地区深澳、荻浦包括富阳的龙门古镇在设计建造上相近,近年来,桐庐古澳系统入选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库名录,研究这些水系的布局和功能,可以窥见中国乡村的水利发展史。 翙岗的水系,始建于元明之际。民国《桐庐县志》载水系源头:“上澳:水出大小两源,溉田千余亩。下澳,水出谷井,溉田千余亩。”“谷井:为翙冈七社所共有,水甚清,溉田千余亩。”“中澳:源出甘溪中部,溉田三百余亩。”村内澳口装有高低石条来控制水量,设计科学,使用便利,平衡灌溉与生活用水,确保旱涝保收。地下暗渠可以进人,修建时已经考虑日后维修疏浚,地面则以十几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澳口交替出现。在石桥头暗渠中还保存有明正德年间的题刻:“大明正德七年岁次壬申七月吉旦建立”。 相传,谷井为刘基所设计,又名国井潭,在《桐庐县水利志》记载着刘基与谷井的传说故事。现在,国井潭仍然清澈见底,水中有数十条硕大的锦鲤游弋其间。 自2020年以来,翙岗村古街夏天的热闹也是来源于人们对水澳的利用。 早在明代,每年大暑前后,翙岗村村民用石板闸堵住水澳出水口,使山泉水漫过街道石板路,人走到街上,水深至脚踝,一时间,街面和人都被清泉洗涤,寓意祛灾纳福、平安喜乐,是个有仪式感的民间活动。如今,翙岗人将其命名为“喜街潮玩节”融入泼水、水枪大战、啤酒音乐节、宋韵集市、艺术展等各类互动项目,吸引了全年龄段游客来街上玩乐。 活动开始,村民用石板闸将古街上水澳的出水口堵住,不过五六分钟,澳内的山泉水就漫上老街,到了傍晚,把出水口的闸板取出,又几分钟,游客散去,古街就被洗得干干净净。 这个古老的村落,就用这样简单的堵水放水的操作产生了一个旅游产品,而且,从结果看很受游客欢迎。早年间,村庄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应该没想到主要用来生活和灌溉用水的水澳居然有这样的使用方式。 (转载自《杭州日报》2025年8月22日第16版) |
原标题: 凤翙高岗 |
作者:柴惠琴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