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点亮好“钱”景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27日 09:48:53 |
二十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首次提出;二十年后,桐庐在探索实践中,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坦途。从卖炭为生到卖景共富,从古旧遗存到文艺范儿,桐庐始终将“美”作为发展的核心标尺,推动美丽建设从面子深入里子,由形态迈向实质,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风景亦是“钱”景 夏天的芦茨村,溪水涨起来了,人气旺起来了。沿芦茨溪而建的民宿迎来天南海北的游客,民宿业主忙得脚不沾地,眉梢眼角却尽是藏不住的笑意。 “以前哪能想到,坐在家门口,风景也能变成好‘钱’景!”芦茨村民宿主陈静敏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笑着说道。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游人如织、村民展颜的芦茨村,曾经因位置偏远、交通闭塞、产业匮乏而深陷贫困。过去的村民多以砍树烧炭为生,山愈砍愈“秃”,日子却始终不见起色。 转机,始于对绿水青山的价值觉醒。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镇村两级将目光聚焦于芦茨村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先后开展封山育林、截污纳管与河道清淤等生态治理工程。 自2018年起,我县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试点,富春江镇成为试点乡镇之一。该镇投资2700多万元,率先在芦茨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村生活污水全部实施截污纳管,无入河排污口,污水处理率达100%,同时对芦茨溪沿线开展拓宽、清淤、整治等工作。 青山更翠,溪水更清,越来越多的游客循绿而至。曾经外出打拼的村民选择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经营民宿……通过“山水+民宿”模式,近年来,芦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蓬勃气象,正伴随潺潺流水,铺展于芦茨溪两岸。 一汪清水,不仅滋养桐庐的生态之美,更成为产业兴旺的活水源头。翙岗古村的民俗“喜街”热闹上演,吸引各地游客专程驱车,感受别样风情;钟山乡虎啸峡的欢腾水仗激荡浪花,欢声笑语回荡山谷;各地的乡村洗浴场主打亲子体验,浅滩嬉水、溯溪露营,成为家庭热门选择。 分水镇新龙村投资300余万元,在分水江上打造“狂欢水世界”,构筑起多彩的水上乐园;瑶琳仙境、天目泊野等景区,形成溶洞漂流、雾森水战、夜色漫游等“与水同乐”游玩模式,暑期实现游客增长8%、营收提升7%。水波所至,皆是风景,亦是“钱”景。 古村活化里的新生密码 蜿蜒小径、白墙黛瓦,偶尔从墙头伸出一叉绿枝……在江南镇深澳村,江南水乡的韵味就藏在这些古道、古墙、古宅之中。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一座座古村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深澳村为例,当地针对古建筑现状,启动了抢救性修缮工程,同步推进环境立体化整治。秉持“微改造、精提升”的原则,水系疏浚、三线落地、绿化亮化等项目有序实施,既留住了乡愁古韵,也绽放了现代生机。 一系列修葺,让村口的湖清澈灵动起来,一幢幢老房子住进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匠人,制香、扎染、葫芦烫画……匠人们的入驻赋予古村新的“灵魂”,深澳百匠街区由此而生。 “村子‘活’起来了。”申屠德毅是土生土长的深澳村人,早年曾在外创业的他回到家乡办起了民宿,他对深澳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又在村口把一套闲置老宅打造成柴火窑面包房,“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人来深澳打卡。” 据统计,2024年,深澳村累计接待游客143万人次,同比增长19.8%;集体经济增收214万元,同比增长25%,吸纳周边村民就业100余人。 深澳村的精彩焕新,是桐庐以生态宜居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放眼全县,越来越多的乡村依托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各美其美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富春江镇,曾经的“穷坳坳”青龙坞村、茆坪村、石舍村,保留淳朴的旧房旧屋,还原绿水青山本色,吸引高端精品民宿、文艺商铺入驻,与芦茨串点成线,成为既有“土味”又富有“文艺范”的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在钟山乡,被石灰覆盖的中一村、陇西村,停止矿山开采,生态修复荒废矿山,关停整治石材企业,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回望二十年探索路,桐庐的蜕变,从来不是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全域协同的“系统蝶变”——从一条溪流的治理到整个流域的焕新,从一座古村的活化到一片乡村的振兴,每一步都紧扣“绿水青山”的美丽本底,每一环都融汇“金山银山”的发展智慧。如今的桐庐,山水间尽是生机,村落里满是活力,百姓脸上常挂笑意,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的最佳见证。 |
原标题: 绿水青山点亮好“钱”景 |
作者:记者 金轶润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