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阜村的“三坊一亭”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15日 09:01:16 |
清代周兆基书“植善堂”匾额 方玉庆 江南镇石阜村曾经建有三座牌坊和一间凉亭,村里俗称“三坊一亭”。这三座牌坊都是贞节牌坊,凉亭也不是普通的凉亭,而是经过朝廷旌表的节烈碑亭。在我的记忆里,石阜村的“三坊”均为石坊,有双柱或四柱并列的石柱子构成,飞檐翘角、高大雄伟、雕刻精细,造型别致,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古建筑。 我对牌坊有着特殊印象和感情,因为“三坊”之一“陈氏坊”就立在我家门前澳口。我家老宅堂号“植善堂”,在清代一直是石阜的书香门第。建造者是清代徵仕郎——方廷健,他的孙子岁贡生方骥才,被誉为桐庐七大儒林之一。晚清名臣袁昶青少年时,曾拜方骥才门下读书。 牌坊下是大人们茶余饭后聚集聊天的场所,也是我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的乐园。早年,我曾看到大人们爬上牌坊,把它的构件一块一块拆卸下来。从此,石阜村最后一座贞节牌坊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东方畈自家责任田的田埂上发现了该牌坊的“圣旨”牌,约50×80公分见方,于是我就请几个堂兄、堂叔将其抬回了植善堂,郑重其事地安放在堂前,可惜后来又没了下落。 据民国版《桐庐县志》卷二《营建志·坊表》记载: (贞节牌坊)在安定乡者十六…… 一石阜庄,清为方文开妻陈氏立; 一石阜庄,清为方廷达妻施氏立; 一石阜庄,清为方廷鹏妻申屠氏立。 又据乾隆版《桐庐县志》卷十二《人物·烈女》记载:“国朝乾隆十四年(1749)旌表方彦初妻陈氏,十三(岁)适方,越七载而寡,矢志守节,语姑曰:‘吾前为方家妇,今且为方家儿矣。’奉姑立继,备历艰辛者四十余年。”方彦初即方文开,家谱中作“闻开”,字彦初,即徵仕郎方廷健的曾祖父。 另外二坊,根据民国版《桐庐县志》记载:“一是清为方廷达妻施氏立,年二十四而寡,夫病刲股以进。及夫殁,生女甫二月。姑年已老,留身奉养。守节二十余年,继叔子为嗣。乾隆五十九年旌,有坊。二是清为方廷鹏妻申屠氏立,年二十七而寡,守节四十年。乾隆年旌,有坊。” 石阜村作为善举或纪念所建的凉亭一共有五座:双庆亭、庆稀亭、长山头亭、尴尬亭,还有一座不知亭名。但是,具有“表彰贞节”性质的凉亭就只有一间——节烈碑亭。据民国版《桐庐县志》记载:“清为方廷煦聘妻申屠氏立,年十七夫故,闻讣欲以身殉。父母劝止之,氏往送葬,遂止不返。抚伯氏子为嗣,事姑嫜,处妯娌,历久无间,守节四十年。乾隆二十九年旌。”至于为什么没有建坊而建亭,是不是因为经济原因不得而知。 古代立牌坊,必要经过地方推荐,朝廷审核,皇帝御批三个阶段才能奉旨敕建,是封建帝王用来褒扬忠孝节义的重要载体。 “三坊一亭”是石阜村的人文古迹,也是历史的见证,为后人了解封建社会忠孝节义的表彰制度提供了实物参考。时至今日,这“三坊一亭”均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牌坊文化在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弘扬传统孝道美德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原标题: 石阜村的“三坊一亭” |
作者: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