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在桐庐境内的吃与购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15日 09:03:54 |
董利荣 “初五日,鸡再鸣,令僮起炊。炊熟而归宿之担夫至,长随夫王二已逃矣。饭后又转觅一夫,久之后行。”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于明崇祯九年(1636)十月初五日清晨,在新城县(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境内用过早餐之后,翻越马岭进入如今桐庐县境内。本来计划从分水经陆路去淳安,但由于计划有变,“不便于陆,仍就水道”。于是从分水江顺流而下,在旧县泊舟留宿过夜后,第二天大清早从旧县“鼓舟”出发到达桐庐城下。随后经富春江逆流而上,抵达严州府旅舍。此后他并未溯新安江去淳安,而是逆兰江赴兰溪了。徐霞客在桐庐境内沿途并未游览景点,而是行迹匆匆,整个步行和舟行过程就是游览过程。 徐霞客在桐庐行日记中基本使用记叙和说明文字,旅途记录极为简略,又很少运用描写手法。“桥甚新整,居市亦盛”“山始大开”“山势豁达”“居市颇盛”“东北风甚利”等词句,已属重墨描述。他用笔最多的地点是玉涧桥、焦山、滩上,而像分水、旧县、桐庐、七里泷、严子陵钓台等主要地点,没有更多文字记叙描写,颇为遗憾。 都说“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尽管徐霞客并不是单纯的旅游,但其游记基本上离不开这些要素。关于徐霞客在桐庐行日记中“行”和“住”“游”的情况,前文已作解读。“娱”自然是不可能有的。那么,“吃”和“购”有何记载? “时日已中,无肆觅米,欲觅之应埠,而舟不能待,遂趁之行。” “又十里为焦山,居市颇盛。已暮,不能买米,借舟人余米而炊。” “晓出浙江,已桐庐城下矣。令僮子起买米。” “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剥,余舟遂停。亟索饭,饭毕得一舟,别附而去,时已上午。” ——《徐霞客游记》 以上四段在桐庐境内的记载中,共提到5个米字,其中包含觅米、借米(“不能买米”)、买米和米舟。觅米是因为中午在唐家拱没有商铺,想去印渚埠求购,却因“桐庐舟”舟人不愿等待而放弃,于是乘船出发,开启在分水江上顺流而下的旅程。借米是因为船到焦山埠,尽管此地“居市颇盛”,可由于已是傍晚,商铺打烊而“不能买米”。然而一天没有进食,显然饥肠辘辘,只好向船家借米,幸亏船家还有多余之米,徐霞客及仆人们才解决了无米之炊的窘境。翌日清晨到达桐庐城下,徐霞客赶紧派僮仆上岸去买米。一来归还舟人所借之米,二来接下去至少有米可炊了。 舟行十五里到达唐家洲滩上时,由于江水一分为二,航道变窄,“米舟百艘,皆泊而待剥”,自己乘坐的客船也只能停泊待发。“百艘”显然是虚数,言数量之多。众多船只应该既有商船又有客船,而徐霞客统称之为“米舟”,看来他对米情有独钟。这或许跟他生长于鱼米之乡的江阴有关。“皆泊而待剥”是指很多船并排着停泊在浅滩上,视船只大小和江水深浅而按序放行。“剥”在此是剥离之意。徐霞客在停泊之际“亟索饭”。“亟”是迫切、赶紧之意。看来他并未让僮仆“起炊”,因为自己烧饭太费时。而是在滩上索求米饭,或许是向别的船家,或许是此处经常泊舟,形成一个提供餐饮的小市场。求索求购均有可能。“饭毕得一舟,别附而去,时已上午。”吃完早饭后,正好有一船要出发,徐霞客一行马上告别原先乘坐的船只和舟人,乘上另一艘船向七里泷方向出发了。此时已经是“上午”八点左右(古时一般指八点开始为上午)。 根据以上分析,徐霞客在桐庐境内仅吃了两餐饭,购了一次物。一餐是傍晚从焦山到旧县的船上,借米而炊,是典型的船上自助晚餐。可以想见条件十分简陋,饭菜非常简单。另一餐是翌日早上从桐庐城下逆流而上到达滩上时,求索到一顿早餐,一如现在的便当,显然更为简便。徐霞客究竟用何菜肴下饭,惜无只字提及,给我们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徐霞客在桐庐境内唯一的一次购物经历是明确的,那就是明崇祯九年(1636)十月初六日清晨,在桐庐城下“令僮子起买米”。 |
原标题: 徐霞客在桐庐境内的吃与购 |
作者: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