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
http://www.tlnews.com.cn/2024年05月20日 09:17:36 |
品读一本好书 让人保持思想活力 让人得到智慧启发 让人滋养浩然正气 近日,桐庐县融媒体中心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第一期“融媒读书会”,结合“浙青年·爱学习”活动促进以读书提素质、以学习转作风,在全中心青年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分享了哪些好书,又有哪些收获吧! 地名,顾名思义,乃一地之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依赖土地,热爱山水,众多穿越千年流传至今的地名,无不融入了代代国人对这片辽阔土地的认识,对漫长历史的记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地名里的中国》一书就为我们娓娓道来地名背后的故事。该书讲遍3000个地名的来历,并按照其取名的内在逻辑,分别从自然地理、文化传统、历史变迁这三个视角来认识中国地名,为地名找出处、寻来路,有深度,有内涵,更有趣味。细细品读,犹如一幅历史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纵情游览大美中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看似平平无奇的地名背后,无不蕴含着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寥寥几字,也是一方水土之上构建起来的重要人文印记。 地名于己,就是家乡。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而我的家乡“桐庐”之名背后也有着迷人的故事。富春江和分水江两江交汇处有一座小山,相传古时有位老人在山中桐木之下结庐采药,行医济世,问其姓名,笑而指桐,人称桐君。山因之名,地也因之名。公元225年,桐庐就以此为名建县。 地名,可以说是一地文化的起源,标记着漫漫来路。地名虽小,但蕴含着“根”,寄托着“梦”,详细了解由地名串联起来的历史文化,我们也就掌握了潜藏其中的地域密码,可以更好地为我们指引未来去路。 ——总编外宣组团 朱妍雯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九十岁的鄂温克族老人的口吻,讲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百年来人与自然历经沧桑的故事。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无不渗透着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相处方式。小说开篇,就将人与自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鄂温克族老人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选择这本书,是源于对董宇辉的信任。听从董老师的建议,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书籍来慰藉心灵、指引人生。这本书,适合在人生轨迹的分叉点“轻轻品味”。作者的笔触并无大起大落,却细腻得很,人物的登场与离别并无惊心动魄,却扎心得很。轻轻品味下,自有天地,不仅让风成风,雨成雨,人为人,更让自然一直是自然,归回初心与本源。慢一点,感受更多美好。我并没有着急去看完这本小说,只是在闲暇的碎片化时间里去品读只字片语,寥寥数页的文章段落,便能将我浮躁的心抚摸平顺。这大概就是读书的好处之一吧。 现下,于我个人而言,功利性阅读的占比很重。例如,要拉近亲子关系,便去阅读教育专家李玫瑾的书籍;要培养孩子细腻的情感世界、了解孩子成长,便去寻找长青藤国际大奖小说书系……而《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便是我为数不多的非功利性阅读的书籍之一。“清晨”之后便是“正午”“黄昏”“半个月亮”,继续品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轻轻的读,只为心静,只为品读,只为净化精神世界…… ——新媒体组团 钱晶 阅读是件私人的事情,但它也可以是一场集体的行动。参加读书会是我最近的一次美妙经历,我在现场推荐了一本比较小众的读物,由朱天文所著的《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一书,里面记录了“侯氏美学”用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最原初的样子,我喜欢书中简淡质朴的表达,也喜欢与大家一同分享的随性氛围。 读书会上,有人讲历史,有人谈逻辑,还有人真诚坦露着阅读带来的治愈力,通过听取他人的观点,能帮助我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书中的内容,这使得我的阅读经历更加深刻和丰富。在大家的分享中,更能感受到他们对书中故事的共鸣和情感的共振,这种人与书本之间的连接是件奇妙的事。 作为一名记者,阅读于我的意义可想而知。平日里,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来自各行各业,接触到的知识庞杂面广,如何消解因未知带来的无措,阅读便是一剂良方。 《庄子》里有个词叫做“无用之用”,我想用来谈论阅读一事也未尝不可,书读得多读得杂了,在当下或许派不上用场,但内化于心的知识和素养或许就能在某时某刻助一臂之力。我也期待着未来与大家继续分享更多精彩的阅读体验,探索书中未知的乐趣。 ——新闻中心 华睿
“只有改变才能看见未来”,扉页上一句“心灵鸡汤”,让我在工作调适时间,通读了《逻辑思维——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一书。 本书分五个章节,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有历史人文、互联网产业发展,还有与自己相关的传媒行业态势……通过案例分析,作者给出的一个个独到见解,引发读者思考。待阅读完全书翻回目录,整理思绪后不难发现,书中各个篇章无不指引着一个结论:要转变思维模式,升级认知,参与未来。 不由联想到当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下半场,我们正从媒体传播者转型为传媒服务者。这场融合转变了大家对传者身份和受者身份的认知,通过树立用户思维,桐庐融媒人正为本地用户提供更加多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及文化传媒服务。 我们正从原来的跟着渠道走,回归到优质内容的生产上。无论“端微抖”等新媒体平台,还是传统媒体渠道,桐庐融媒人正不断巩固“内容优势”,开启了专班化运营、分众化传播、品牌化服务,全力唱响桐庐好声音,讲述好桐庐故事。 认知是行动的前提,只有认清楚、想明白行动路径的逻辑,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阅读此书带给我的工作启示。 ——报网微编辑部 章结
曾经读到过两句话:“书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可以为我们打开无数个新世界的大门。每一本书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位读书人都有着世间最美的样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每年我们家里都会添置一些有意思的书籍,儿童书、专业书、小说、故事等等,在感受纸质书带来的不一样的读书体验的同时,共享悠闲、和谐的亲子时光。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马伯庸的小说《大医》,分为破晓篇和日出篇。它既是写一群被卷入20世纪上半叶动乱时局的医生,也是从医务工作者的视角回望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抗争史和救亡史。 我推荐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原因是里面没有粘稠的小情小爱,只有大是大非面前酣畅淋漓的抉择。每个人物可以说都挺有意思。比如其中一位主角姚英子的性子,她年轻时有点像《繁花》里的“汪小姐”,那风风火火,一马当先的劲头,使我倍感轻松。但是越到后期,越会对她充满崇敬和心疼,崇敬她坚持本心的不易,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地方就是她在战火中护送一百个孤儿离沪的过程。 也许正如书中所说:“你不关心时代,时代也会来关心你。”主人公们在历史的浪潮中挣扎求生,被巨变裹挟着前进。然而命运终究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是坚定自己的信仰还是随波逐流,都要看自己的选择。最后我想说的是,这虽然是部历史小说,但见证了友情、家国、个人、民族的成长,让人即使放下书依旧意犹未尽。所以如果你也对这类小说感兴趣,可以把它加入书单,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新媒体组团 周雯
《围炉夜话》是清代王永彬撰写的格言类文集,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中国人处世三大奇书。全书共221则,从读书、修身、教子、养德、交友、处事、治家等多个方面,畅谈古人“立德、立身、立言”的智慧,篇幅短小,意味深长。 本书的特点就是语言朴实,接近大白话,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不管对方上没上过学,读没读过书,基本都能听得懂,也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看似杂乱无章,没有分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但也正是这样,不必从头看到尾,可以从任意页数看起,翻到哪是哪,是一本很好的床头读物。有人说书中有太多的说教意味,因而对于初涉世事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难看得进去,对这样的书会不屑一顾,放置一旁。因为他们缺少历练,缺少经历,只有经过一番磨砺摔打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才觉得它讲的有些道理。 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书中的第四十八则:“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这两句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一句不谨慎的话有可能招来大祸,所以古人讲话十分谨慎,做到守口如瓶,因为担心会像瓶子落地会破碎一样招来杀身之祸;一个不谨慎的的行为就足以使自己一生清白轻易受到玷污,所以古人行为准则十分严格,保持自己的高洁仿若对待洁白的璧玉一样,惟恐做错事使自身的高洁留下一点儿遗憾。 这两句话,我觉得特别适合我们媒体这个行业。当下,信息传播速度是飞快的,传播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不当言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加严重和深远。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学会谨言慎行。 ——新闻中心 周旭都
《苏东坡传》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认识了不同侧面的苏东坡。《苏东坡传》展现的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苏东坡。除了文学方面之外,苏东坡是一个水利工程师,他修苏堤,建六井装置,治理西湖;他还是一个名医,甚至全国第一家公立医院,就是苏东坡在杭州当政期间创办的,名字叫安乐坊。在那个风华绝代的宋朝,苏东坡在个人才华方面可以说是多才多艺,无懈可击。 他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对百姓有着深刻的同情。他宁折不弯、坚持己见。他不如他弟弟子由稳妥圆滑,这就造成了他会勇敢地去对抗他认为不公平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人做事有些不顾后果,会被自己的政敌找到破绽,拼命打击,最后,苏东坡经历几度流放。 这样的人,纵有天高的才华,也未必能得到重用。苏东坡的一生,虽然曾经受到太后和皇帝的赏识,却依然颠沛流离,大起大落,风雨飘摇,辗转多地,甚至最后被贬到了海南。 苏东坡本非池中物,他的四处漂泊,也给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被磨灭的痕迹。苏东坡的豪放中藏着远大的抱负,抒情中满是对自己境遇的释怀。 ——总编外宣组团 王丽琳
季羡林先生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读这本书,始于名字,忠于内容,陷于感悟。这本书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人生感悟,为我带来了不少启示和思考。 全书40篇文章篇幅都不长,很适合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这些文章不仅涵盖了季羡林先生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他在岁月长河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季羡林先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多彩与复杂。他讲述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学者,到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师,这其中充满了坚持与努力,也充满了挫折与困惑。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家庭、友情、爱情等温馨的话题。这些话题虽然看似平凡,但却是最能触动人心弦的部分。这些情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也让我更加懂得感恩和付出。40篇文章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认知、思想、笔触……都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季老在《做真实的自己》一文中表述,他不赞成有些文人“悔其少作”加以修饰,而是真实的面对每个阶段的自己,文字的意义便更加真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你是不是也能坦然面对你的过去,感受新的成长呢? 在书的最后,季羡林先生用一句简单而深刻的话总结了自己的人生哲学:“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时间虽然不言不语,但它却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一切。我们无需过分焦虑或急躁,只需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时间自然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桐庐舞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周科明 假如没有童年,就不会有成熟丰满的今天。这是《北极村童话》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小说集里有四个故事,它是四段童年也是四种人生,看着书中的人物很容易会怀念起我那个永远也回不去的快乐童年。 在读书会上,听大家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短短两个小时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读书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 我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几本不同类型的书籍,休息的时候,如果是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会找一本诗集,海子的诗歌或松尾芭蕉的俳句,翻上几页,看到优美的句子便读几遍,然后细细记下;如果是阴雨绵绵的天气,就要找一部小说或是小说集,用别人的故事,打发我的心情;有时候写稿子写到卡壳,桌上的“工具书”就是最好的帮手,学习一下前辈们遣词造句的本事,看看人家是如何“讲故事的”。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每一次翻开书本,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感悟。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书里一定有更好的自己。当我们从万卷书中穿行而过,我们读过的每一个字、每一页书,都会构成我们人生独一无二的风景,帮助我们看到更美好的自己。 ——新闻中心 汪晓池 |
原标题: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
作者: 网络编辑:郑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