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复苏引发二次创业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12月02日 08:52:09 星期三 |
破解发展瓶颈 推动乡村旅游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住宅越建越多,城市的发展潜力又吸引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向城市,造成农村“有房无人”现象日益突出。 据统计,全县共有农户97474户,其中闲置住宅、废弃住宅10532户,占总户数的10.8%。2013年开始,我县以改革的思维创新工作举措,按照“空心村二次创业、城里人第二居所”的思路定位,多途径、多形式推进农村闲置房利用,或利用闲置房招引城市居民兴办农家客栈、乡村酒店和高档民宿,或把闲置房出租给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和创办工作室,真正把农村沉睡的“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有效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增加了集体和农民收入。 创新引领 推动改革破题 在美丽乡村创建中,闲置住宅、废弃老屋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之前,我县也与许多地方一样,大多是一拆了之。但转眼间,曾经看似“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空心村”,犹如老树冒新芽,焕发了勃勃生机。这个转变缘何而来? 近年来,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农民洗脚进城,居民返乡乐居。越来越多的“都市客”到农村里寻找一片闲适的好去处,在空气清新的农村小住几日便成了众多城里人的选择.更有些有识之士,在农村租下老房子发展个性民宿.自然,老房子也有了“用武之处”。这让我们看到了改变农村闲置房命运和“空心村”复苏的希望。村民闲置用房不再一拆了之,而是由村集体统一回购村民的闲置用房,将其产权转为集体所有,然后再通过村里交易平台统一租给城里人。去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城里人第二居所”、实现“空心村二次创业”口号。 我县以“无违建县”创建和“一户多宅”清理为契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桐庐县无违章县创建违章建筑认定和处置办法》、《桐庐县乡村违法建筑处置若干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对农村房屋分别予以分类界定。在拆除违建的同时,结合闲置房屋的三个标准(即农村村庄规划范围内、建设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为农户或村集体所有和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梳理出四大类型的闲置房(即“一户多宅”农户旧房、“一户一宅”农户整幢闲置房、“一户一宅”农户部分闲置房、村集体所有闲置房),并建立农村闲置房动态数据库,为闲置房合法合规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全县目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闲置房1743处,分布在14个乡镇(街道)124个行政村的322个自然村。 此外,我县坚持“宜留则留、宜用则用、留用结合”的思路,对“一户多宅”和未按“建新拆旧”原则拆除的旧房筛选甄别,重点选取房屋结构、质量、环境等特色条件较好且利用价值较高的加以保留并收归村集体,以集体资产的名义对外招租。同时,对先前存在的闲置房出租共建等行为进行引导规范,使闲置房流转从“地下”转为“地上”,打破了农村住房原则上不能给城市居民长期居住使用的惯例,这是对闲置农房最大程度的合法利用,也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内容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手中有了批量闲置房,更有利于整体流转和招引。村集体按照“合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村中闲置房收购利用,使房屋产权转为村集体所有。对合法的“一户多宅”闲置房,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以全值收购;对非法的“一户多宅”闲置房,以残值收购;对“一户一宅”自愿永久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宅基地使用权按现有实际使用面积给予一次性补偿,其地上附属物按评估价进行补偿。截止今年6月底,全县已收归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并成功对外招引的闲置房共有145处,其中143处为农户闲置房。 规范运作 促进创业增收 一直以来,农村都存在闲置资源交易程序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而今,通过以产权流转为手段,积极创新盘活模式,促进了“集体增收”与“农民创收”。重点明确闲置房收购或出租的主体,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作为本村闲置房的收购和出租主体,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收购农村闲置房;明确农户作为闲置房出租的主体,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将自己合法的闲置房出租给他人居住,也可委托村集体统一出租,委托时需签订《房屋租赁协议书》,明确租用时间、用途、价格等相关内容。通过“两个明确”,有效解决房屋产权关系、出租方与承租方的利益关系问题,避免了矛盾发生。 同时,建立桐庐县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作为农村闲置房统一交易基础平台,负责统一对外交易信息发布、受让意向登记、组织交易签约、结算交易资金、出具交易凭证等事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农村房屋租赁平台向符合准入门槛的城市居民进行招租,签订《第二居所房屋租赁合同》,为集体与村民的二次创业提供制度保障。目前,通过交易中心平台完成闲置房交易65幢,农村集体产权交易7笔,实现交易金额近1300万元。 我县还根据不同村庄闲置房的类型和条件,创新多种利用途径或形式,积极发展农家客栈、乡村酒店、高端民宿等新型业态,探索形成了出租(集中租赁)、出让、合作(“村委+农户”或“村委+公司+农户”)、联营(股份制)等“二次创业”经营管理模式,真正使农村闲置资源成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源泉”。比如,横村镇凤联村的集中租赁模式,村委将村属旧大礼堂出租给杭州客商发展民宿项目,村集体首期租金收入15万,之后每五年可递增5万,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稳定的租金收入;合村乡高凉亭和合村村的出让模式,村集体将闲置房与闲置建设用地征为国有土地,按净地或带房屋公开招拍挂,以出让形式成功招引大溪峡谷旅游项目。目前,已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经营收入20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城南街道金牛村的合作模式,引进村村乐旅游资源服务公司,通过采用公司主导运行、村委协助管理、农户自主经营“三合一”形式发展民宿。自2013年10月1日营业以来,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5万,带动农产品销售100余万;莪山乡新丰村的联营模式,村集体统一收购30余户农户闲置房,由村委会和社会资本联合开发“秘境”酒店,村集体以闲置房入股,在确保村集体经济固定收益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户就业增收。其中,当地农户在酒店从事泥瓦工、水电工、服务员、清洁工等,月收入就有2000至3000元不等。此外,酒店所需的蔬菜食材又带动了当地农户的种植收入。而在凤川街道大源村,通过引进投资人,租赁了5幢老房子,用于创办高档民宿。在投资人的带动下,有8户村民对自己的老房子进行装修,用于发展民宿,形成了一个民宿小群体,全村一期接待能力达到床位200张左右。利用农村闲置房兴办农家客栈招引城市客人,或是把农村闲置房屋流转出租给城里人,成为他们的第二居所,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既缓解了农民“本土”创业的资金压力,又带动和发展了民宿客栈、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富民产业,促进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 全域布局 带动产业发展 我县以“全域景区化”的新理念,按照“乡乡有民宿经济”的发展定位,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努力破解村庄经济发展后继乏力的瓶颈,不断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选取生态环境好、闲置房较多的合村乡开展试点工作,对全乡闲置房进行全面排摸登记,由村集体统一收购、统一招引,有选择地出租给城市居民,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已有来自杭州、绍兴等地的教授、学者、专家医生等高层次人才入住合村乡,老房子成为城市居民在合村的“山村小舍”。在合村乡的示范带动下,全县14个乡镇(街道)中已有9个乡镇(街道)实现了闲置房利用项目的零突破,根据建设进度,今年年底将实现全覆盖。通过闲置房利用,切实推进了民宿经济、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乡村休闲旅游业态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全县有民宿经营户461户、总床位达7000张。据初步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县民宿(农家乐)接待游客110.5万人次、营业收入804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5.7%。目前,在建、签约和在谈项目达30多个,其中在建项目15个,计划改造农房111幢,现已启动60幢、完成20幢,11个项目计划年底前开业或试营业。白云村郑城、芦茨村蟹坑口、合岭村张家舍等一批精品民宿项目相继落户桐庐。 眼下,我县通过把“空心村二次创业”改革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村落景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乡乡有民宿经济、乡乡有村落景区、乡乡有农业特色产业、乡乡有电子商务”,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空心村二次创业”,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人才、资金、信息向农村流动,将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将城里人的智慧植入到农村,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农民素质。另一方面,也带动了一批专业公司、专业人才进驻,既促进了民宿产业体量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装修设计、室内装潢、餐饮服务等周边配套产业的发展,产业集聚作用进一步凸显。 (通讯员 王华杰 施宇昕 陈 颖 记者 叶 凌 文/摄)
| |||||
原标题: 空心村复苏引发二次创业 |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