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司令”谋转型 “袖珍菇”闯出大市场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11月04日 08:41:22 星期三 |
出菇 置放于冷藏室内的菌种 “袖珍菇”到了采摘尾季已经不多了 旺季时采摘“袖珍菇” 曾经,养猪为他们带来了不菲收益;而今,因对环境影响面临转产。脚下之路何去何从?分水镇小源村的“猪司令”们,痛定思痛,顺应天时,追逐地利,积极转型谋出路,拆除猪棚盖起了菌菇棚,引领了新的产业,在方寸之间见证了新的奇迹。 政策倒逼,养猪户谋出路 天气转凉,但分水镇小源村海锐农业有限公司的菌菇种植基地里,工人们还在忙着采摘“袖珍菇”。 “养猪,猪舍里臭气熏天,加上猪粪比较难处理,影响生态环境,近年来养殖风险也越来越大,相对来说,种食用菌就能避免这些。”在清清爽爽的菇棚里,海锐农业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费长清说道。 在分水镇小源村,生猪养殖业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了,可以说是养猪大村,高峰时达3万多头。受传统模式影响,养殖现状对环境不利。小源村党委书记雷立东说:“我们村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村,全村共有78户生猪养殖户,养殖生猪200头以上的就有48家。每到夏季,村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村民们也是怨声载道。”为此,2013年,镇、村两级针对这个老大难问题痛下狠心,对小源村保安片养殖场进行全面整顿。该村投入了87.6万元,对养殖户进行补助。 2013年,半年整治不仅为村民创造了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还为去年的“五水共治”打下扎实基础。去年初,小源村响应“五水共治”号召,抓住有利契机,以“水源地一律拆除、农保田一律拆除、村中一律拆除”的“三个一律”为要求,全力开展生猪养殖专项整治,对剩下的36户较大养殖户进行了一对一帮助拆除。 在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小源村的养殖场整治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原先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猪栏被拆除。如今,走进小源村,空气变清新,河水变清澈,小溪里面还能看到小虾。 据了解,作为农业大镇的分水镇拥有18万平方米养殖场,占全县1/4以上。在推进“五水共治”、“无违建县”工作过程中,分水593家养殖场被顺利拆除,减少生猪8.9万头,其间未发生一起强制拆除事件。通过“五水共治”,分水镇小源溪、义林溪、前溪等大小河流的水质全部恢复到三类水质以上。 为帮助全镇养殖户转型,县农办、县农业局和分水镇联合举办了畜禽养殖户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培训班,既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又帮助村民退养转产增收,三方协同解决难题,让养殖户看到了转型的希望。特别是来自市农科院的食用菌首席专家的授课,让养殖户们很有想法,对菌菇培育上了心。原来一心一意养猪养鸭,算得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如今,到了基地参观学习,不仅见了市面,也明白除了养殖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县各部门不仅送技术指导上门,而且还有补助,这更坚定了养殖户转产的决心。 自去年以来,小源村不少养猪户开始积极转型。刘海平是小源村的养猪大户,早十几年前就开始养殖生猪,年产生猪3000余头。猪棚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自拆了猪场后,参加了培训班,参观了菌菇种植基地,也动起了种植菌菇的心思。去年底,他和刘海平、刘志荣、费长清三位“猪司令”一起合伙成立了海锐农业有限公司,共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菌菇种植基地,流转土地40多亩,进行“袖珍菇”种植。目前,公司已经有15个菌菇大棚,今年产出“袖珍菇”20余万斤。 积极转产,“袖珍菇”有大名堂 虽然大棚里“袖珍菇”已进入最后的采摘阶段,但还是有客商前来要货。费长清介绍,这些客商都是提前预订“袖珍菇”的。现在公司生产已经算是淡季了,再过半个多月,他们可就没有空闲的时候了。 “自进入采摘期,‘袖珍菇’每斤的批发价可卖到9元/斤,随着产量增大,批发价降至6元/斤。今年,靠着‘袖珍菇’这一拳头产品,公司销售收入达150多万元,利润在40万元以上!”言谈中,费长清对今年基地的“钱景”充满了信心。 在食用菌大棚里,几名工人手拿剪刀利落地剪下菌包上长出的“袖珍菇”。费长清边翻看塑料篮中工人剪下的菌菇边说道:“所谓的‘袖珍菇’,实际上就是蘑菇‘卖小不卖大’。如果菇叶直径超过5公分了,那么价格就要下来了。由于‘袖珍菇’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清炒、煲汤都十分鲜美,自上市以来就供不应求。目前,基地出产的‘袖珍菇’有不少是运往杭州勾庄蔬菜批发市场的。” 现在,该基地出产的“袖珍菇”注册了“育菇园”商标,还申请了无公害绿色产品。今年,该基地又投资了60余万元建起了5个钢架大棚,用于种植“季菇”。“季菇”是当年11月份开始产出直到次年2月份结束,刚好弥补了“袖珍菇”出产期空白。2月到4月这段空余时段,又刚好进行废菌棒处理,以及为种植“袖珍菇”做准备。 为了确保菌菇质量,公司引进了木屑粉碎机、槽式拌料机、灌包机,从木屑粉碎到菌包制作,全由公司自行制作、包装。每个菌包长约50厘米、重近1公斤。这些菌包都要放入灭菌罩,经过24小时120摄氏度以上高温高压消毒,放置冷却后,才可以移入接菌房植入菌种,随后便可送到菌菇大棚了。待菌菇长成并采摘几次后,菌包便淘汰了。这些废弃的菌包经过腐烂后,还可以再次利用,给村中大球盖菇种植户费长友用来种植大球盖菇。 在基地里,特别惹眼的就是联栋大棚。大棚内配有遮阳、通风、散热、除湿、保温、喷灌、滴灌、加热施肥等电脑控制设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热、水、气等各种条件,冬季春意益然,夏季凉爽宜人。原来,“袖珍菇”虽然是高温菇,适宜夏天生长,但是一旦温度超过35℃以上,就会减少产量。安装了这个全自动电脑控制喷灌设施,哪怕高温肆虐,菌菇场内的温度也并不高,只有29℃左右。因为温度、湿度适宜,在高温天气里,联栋大棚里的菌菇产量也不低,而且品质佳。 “半路出家”种菌菇,四位“猪司令”都不懂,大家都是从头学。平常只要一有空,大家不是拿起书本来研究、学习,就是聊天也离不开菌菇种植。为了保证出产菌菇品质,公司以每月底薪一万元的工资从丽水聘请了技术人员来指导技术。 现在,该菌菇种植基地常年有20余人在这里从事菌菇采摘、管理,旺季时能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 “养猪对环境污染太大,村民投诉多,而且养猪效益也不稳定,特别是近几年根本没什么效益。现在种植菌菇,不影响环境,收益好,活也轻松。转产这一步算是走对了!”费长清谈及“转产”经历便喜由心来。他说,特色农业发展起来,不仅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还能带着村民们一起致富。
|
原标题: “猪司令”谋转型 “袖珍菇”闯出大市场 |
作者:记者 叶凌 通讯员 邱洪娟 文/摄 网络编辑:叶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