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台上吊丹心 |
谢翱缘何在钓台哭祭文天祥 作为一名爱国文人,谢翱为什么会选择在钓台祭拜文天祥呢?笔者以为当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宋亡之后谢翱的行踪说起。 根据史料记载,谢翱在南宋灭亡之后,仍然心怀故国。他对宋室仍不改初衷,积极联络南宋遗民,进行抗元宣传活动。元二十三年,他与吴渭等人一起组织“月泉吟社”,至元二十五年夏天,谢翱怕在浙东宋陵换遗骸一事引起元军猜疑,便从浙东搬到浦江的吴渭家中,收吴渭的儿子为徒,在月泉书院讲学。谢翱还联络当地的文人成立了“汐社”,与当地的一些著名文人交往甚密。至元三十一年,谢翱在杭州西山买了座房子,并娶了从前一位老朋友的女儿为妻,次年还到浙东寻汐社的老朋友探讨诗文。元贞元年(1295年),夏天回到杭州时,因肺病发作,客死他乡,其友方凤、吴思齐等遵照他生前的嘱托,将他埋葬在严陵台的南面,还在他的墓前修建了许剑亭。由此可以看出,谢翱在南宋灭亡后一直在现在的浙东一带进行活动,开展抗元复宋的工作。之所以选择这里,笔者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是南宋的“行在”(临时首都,宋以汴梁为都城,北宋灭亡,南宋南迁之后,便以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为首都。因为一直寄望于打回中原,还都汴梁,故称临安为“行在”),在南宋刚刚灭亡没有多久的情况下,当地的民心还是比较支持代表着华夏正朔的宋朝,在这里活动可以聚集起南宋遗民的力量。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心怀南宋的谢翱为了表达他的思念,便在故南宋的首都停留下来,以便“望帝阙”而思故国。这种情怀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如他的《过杭州故宫二首》: 其一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暗销魂。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其二 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 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一直在浙东一带活动的谢翱对于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台自然也会有所闻名。古今文人对于严子陵的品性高洁多有推崇,因此在这里祭拜故友文天祥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谢翱的学派传承也一直在浙东一带流传了下来。元代文人梅溪大学士柳贯曾经师从谢翱,而柳贯的弟子就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宋濂。而宋濂正是辅佐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幕僚。从这个意义上说,谢翱的抗击元虏,恢复华夏正朔的理想在他的弟子身上得到了实现。 |
作者:本版组稿 杨露萌 李华军 黄强 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