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台上吊丹心 |
——谢翱严子陵钓台吊唁文天祥粗考 在美丽的富春江畔,严子陵钓台矗立于此。严子陵钓台分东、西二台,其中东台是东汉严子陵垂钓所在,为人们所熟知。而西台则是南宋谢翱哭祭文天祥之处。对于谢翱这位历史人物,桐庐本地方志历来研究不多。而对其为何在严子陵钓台哭祭文天祥,人们所知的也并不多。本文于此对谢翱其人,以及他为何选择严子陵钓台吊唁文天祥做粗略考析,也算是为桐庐的人文历史略作补充。 谢翱其人 严子陵钓台西台是南宋谢翱哭祭文天祥之处。那么这位谢翱又是何来历呢?谢翱是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徙建宁浦城(今属福建)。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谢翱有《晞发集》、《西台恸哭记》,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谢翱诗、文、词俱工,而诗的成就尤为突出。其诗重苦思锤炼,既屈蟠沉郁又激越雄迈,善于曲折达意,时造新境。许多诗作真实地再现当时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归来多雨臼生鱼,穴虫祝子满户枢”;描述沦为遗民的凄苦:“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抒发对文天祥死难的深沉哀思:“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直陈雪耻复国的心志:“鞭尸仇未报,函首捷终驰”。其诗作深刻反映重大的政治时事,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在艺术手法和章法格局上,博取李贺、贾岛、孟郊、张籍诸家之长,又能进行创新,使之独具一格。如打破绝句独立自守的藩篱,采用绝句组诗来曲折叙事和倾诉积愤哀思的手法,深得时人称颂。谢翱的诗影响深远,明代杨慎评价道:“其学李贺歌诗,入其室不蹈其语,比之杨铁崖(维桢)盖十倍矣。其仿孟郊体,……郊岛亦不能过也。”清代纪昀指出:“南宋末,文体卑弱,独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曾写道:“月泉诗卷凭谁定?还待当时晞发人。遥忆参军谢皋羽,西台朱鸟独伤神”,勉励台湾进步诗人继承谢翱的爱国诗风。 咸淳元年,17岁的谢翱就跟随父亲,到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参加当年的进士科考,但没有考中。次年,他在父亲的陪同下,寓居临安。在谢翱寓居临安的一年里,看到南宋朝廷偏安后不图恢复的景象,血性方刚的他心中愁怅不已。他想到宋太祖开国时,东讨西征统一全国的英雄气慨及立下的赫赫战功,想借此抒情,唤起人们对“治兵振旅”的重视,以期望强兵富国。咸淳三年,谢翱在寓所里完成了《宋祖铙歌鼓吹曲》、《宋骑吹曲》,歌辞很快被当时的太常寺作为朝廷的乐曲,在当世被视为佳作。然而,从此后南宋国运来看,这首歌赋的流行,并没达到创作者原来的期望,没有改变南宋偏安的腐败局面。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兵攻陷临安。 谢翱其人虽是文人,却颇有古代游侠之气。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南元僧杨琏真伽挖掘宋会稽皇陵,以遗骨修建镇南塔,并将所得金银、宝器用于修建天衣寺。谢翱协助会稽山阴人唐珏、温州平阳人林景熙伪装成采药者,冒险用他人骸骨暗中换取宋高宗、孝宗遗骨,又以重金请渔人网获被元兵抛到湖中的宋理宗颅骨,将之转至绍兴兰亭山安葬。葬毕,移来宋故宫的冬青树种于墓上,作为标志。谢翱作《冬青树引》云:“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表达抗元复国的信心。至元二十七年(1290),谢翱登严子陵钓台,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竹如意击石,歌招魂之词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亡国之痛溢于言表,歌罢竹石俱碎。同时,谢翱还写下著名的《登西台恸哭记》散文,同时期所作《哭所知》、《西台哭所思》、《哭广信谢公》等诗,都是哀悼故国和亡友的泣血吞声之作。元贞元年(1295),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因肺疾复发客死他乡。其友方凤、吴思齐等人遵其嘱,将谢翱葬于严子陵钓台南,并在墓前修建许剑亭。 |
作者:本版组稿 杨露萌 李华军 黄强 编辑: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