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台上吊丹心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3月23日 09:00:56 星期六  

  相识在国破山河时

  谢翱是一位有着浓厚爱国之心的文人。他不仅以诗文表达爱国之情怀,更是直接投身于当时的抗元救国的事业中,谓是文武双全之人。而其在辅佐文天祥的活动中,以其之才以及对南宋王朝相同的忠诚成为了文天祥的重要助手。而谢翱在与文天祥的长期相处中,也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在谢翱一生中有着最为伤感的两件事:国运变更、故友文天祥与他天人两隔。谢翱与文天祥结缘,始于1276年,当时元兵攻陷临安,当年7月,文天祥改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兵马。看着国势剧变,他变卖了父亲留在浦城的家产,招募百余乡兵,到南剑州(今南平),投奔文天祥,被任命为谘议参军。

  1276年,谢翱追随文天祥抗击元军,转战于福建龙岩、广东梅县等地。随后文天祥兵败,在赣州章江边上,授命谢翱离伍,还解下了一方砚送给谢翱。两人江边一别,没想到后会无期。之后,文天祥屯兵广东潮阳,元军攻下潮阳,当谢翱赶到潮阳时,文天祥已兵败五里坡被俘。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谢翱带着深深的哀痛,躲过元军的搜捕后,隐于潮阳民间。他对文天祥的崇敬与思念也藏在心间。1282年,文天祥在北京柴市遇难。谢翱获悉后,悲恸万分。从那时起,谢翱总会想起与文天祥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

  谢翱此后游历了许多地方,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和他与文天祥分手时的情状恰巧想象时,他就会徘徊留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却又不敢哭泣。有一次,谢翱经过吴县(吴县是文天祥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压抑了多时的悲痛之情,令他难以自抑,他第一次失声痛哭。后来,有一年,他到越王台,在那里,他想起文天祥,和去年此时,在姑苏台前的情景,再次失声痛哭。此后,几乎每年的冬天,谢翱都会设祭,哭悼文天祥。

  《登西台恸哭记》,是文天祥遇难后的第8年,谢翱登西台悼念文天祥的哀歌,文章记下了他登西台悼念时的全过程。

  1290年,谢翱约了好友共四人,在严陵聚会。中午,雨还没停,他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祝诵完毕后,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

  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阴湿郁结,云气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谢翱用竹如意敲着石块,制作了楚歌来招文天祥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归来时,关塞一片昏黑。你化为朱鸟虽然有了嘴,却能吃到什么?”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对感叹。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一位友人家中,夜里又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谢翱与其中一名友人在江边分手,他第三天才到家。他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他想当时也许没有人能了解他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他的用心。于是,他就将此事记下来,写下《登西台恸哭记》这段名篇,传于后世。

作者:本版组稿 杨露萌 李华军 黄强 编辑:丁丽
 
 
 
 
 
 

桐庐县学圣路730号 桐庐县融媒体中心   
制作:殷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