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区五周年,浙江自贸试验区试出了什么?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9月06日 09:28:24 潮新闻 |
9月5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时值扩区五周年,作为对外开放“试验田”的浙江自贸试验区,究竟试出了些什么? 发布会上介绍,自贸区的目标可以提炼成三个“为”:一是“为国家试制度”,全面落实扩区方案赋予的78项改革任务;二是“为地方谋发展”, 助力全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三是“为企业营环境”,引进外资外企和国内企业,打造开放合作的高能级平台。 全国推广、接轨国际的制度创新 这五年来,在面临全球贸易面临机遇和挑战之际,浙江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内,形成了一批能在全国推广,也能接轨国际的制度创新。 “扩区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了具有标识度的制度创新成果690项,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取得新突破,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实现新提升。”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胡真舫介绍。 在首创性探索方面,浙江自贸试验区聚焦关键环节突破,形成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93项。比如,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痛点,杭州片区首创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双向跨关区退货模式,企业可灵活选择最优退货方案和口岸,有效降低成本。在通关便利化领域,金义片区首创“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实现了在“管得住”的前提下“通得快”,有效避免二次装卸等费用,通关效率提升20%以上,现已复制推广至全国12个直属海关。 在集成式改革方面,自贸试验区系统推进贸易新业态新模式集成创新,金义片区迭代升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已复制推广至全国39个城市;杭州片区大力发展易货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创新边境互贸易货结算业务,推动部分边境口岸结算成本降幅高达90%;宁波片区设立保税研发专用账册,帮助企业将进口研发料件、设备纳入保税范畴。 为了让产业集聚发展,使企业“愿意进来”也“留得下来”,在营商环境打造上,自贸试验区也有许多创新之举。 例如,聚焦外国人“引育留”重点环节,金义片区深入开展外国人来华投资兴业集成改革,不断培育壮大国际贸易发展内生动力,已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万名外商常驻义乌;聚焦生物医药行业,杭州片区推出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六链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研发、临床、制造、要素、生态和机制的全产业链改革体系,吸引高端人才超500名,产值突破千亿,成为浙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最大、集群效应最突出的区域。 不仅是一片改革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也是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建设的重要平台。 在对接国际贸易规则方面,浙江自贸试验区积极参与全球跨境电商平台治理机制和体系建设,举办联合国贸法会跨境电商平台责任规则国际研讨会,对平台规则的设计考量、版本效力、审判实践等议题开展研讨交流。 例如,金义片区基于浙江中欧班列实践,深化铁路提运单物权化改革,推广铁路运单物权化融资、“运费贷”融资等中欧班列金融服务,并成功举办联合国贸法会陆运提单物权化国际研讨会,为国际层面完善陆上贸易规则体系提供金华实践。 除此之外,宁波、杭州片区对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加强与全球知名的数字贸易标准框架(新加坡TradeTrust)的集合互联,搭建了如大宗商品国际贸易数字化服务平台(TradeGo)、万向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等重要基础设施,降低了贸易融资、政府监管、全球合作的风险与成本。杭州片区出台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办法和目录,打通海内外人才评价体系对接通道。 开放平台之间的“强强联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浙江自贸试验区外,浙江还有综合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在平台之间的强强联手、联动发展上,浙江也有了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综合保税区是自贸试验区在探索货物贸易便利化领域开展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综合保税区,更有利于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杭州海关副关长、一级巡视员陈海鸣说。 这5年来,杭州海关与宁波海关紧密合作、协调联动,不断推进省内两区融合发展,以综合保税区的小切口助力自贸试验区的大提升。 去年,浙江先后完成了义乌、舟山港和金义等综合保税区规划调整、验收和封关运作,今年又推动杭州综合保税区增设空港片区通过国家部委的预审。 截至目前,浙江自贸试验区每个片区实现了区内设立综合保税区的全覆盖,两区叠加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2024年自贸试验区的综合保税区以不足9%的面积贡献了自贸试验区内42%的外贸进出口值。 在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方面,浙江聚焦各片区的产业特色、地域特色、区位优势,出台支持杭州、宁波、金义等三个片区发展54条创新措施,其中有32条措施与综合保税区形成叠加优势,措施占比近六成。 浙江海通过优化海关监管模式,陆续出台支持跨境电商业务发展20项措施,其中,开展跨境电商“一点退全国”的退货试点,让杭州、义乌综合保税区在全国率先办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和出口(双向)跨关区退货业务;在宁波首创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先查验后装运”模式,实现仓内货物“一站式通关”,相关经验不仅在浙江落地,还在全国推广。 2024年,杭州、宁波、金义三个片区内的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进出口值均位列全国前15,其中义乌、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宁波保税区分列全国第2、第3、第4,进一步巩固了浙江省跨境电商业务全国领先的地位。 在加快智慧综合保税区项目建设上,浙江以无感通关的监管智慧化理念,探索将海关监管嵌入企业数字化管理全过程;对保税与非保税货物之间互转实施“即报即转”“区内直转”模式,货物无需实际移库,以无形数字网代替有形物理库位隔离的方式实现分类监管,据企业测算,单个仓库库位利用率提升了30%。 让企业“轻装上阵”的实效政策 税务领域的改革创新,也是自贸试验区的一大重点任务,比如今年推出的离岸贸易印花税的减免,就是一项能让企业真正获益的利好政策。 “过去五年,我们积极争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开展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打造优良税收环境,推动自贸试验区产业集聚发展。”省税务局副局长陈艳说。 为了让企业“愿意进来”,浙江自贸试验区争取了一些优惠政策,护航大宗商品贸易枢纽建设,今年3月,离岸贸易印花税免税政策在浙江成功落地,实现了省内自贸片区全域覆盖。 陈艳介绍,这个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有力助推新型贸易模式转型,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企业落户浙江自贸试验区,形成产业集群,赋能大宗商品贸易枢纽建设。 为了让企业“留得下来”,浙江海推动制度创新助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针对混合型加工模式下不同料件出口退税的难题,税务部门探索建立了混合型加工出口退税管理新机制,成功推动了37亿元海上发电模块项目订单落户舟山,带动至少18家本土企业参与配套建设,并且为8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义乌,为了支持义乌外贸新业态发展,当地推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物无票免征增值税政策在义乌首家落地。过去五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市场采购贸易模式迅猛发展,出口额累计超过1.7万亿元,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为了让企业“方便出去”,浙江海优化税收环境服务自贸试验区经营主体,比如企业办税不用跑,率先在全国实现出口退税备案单证数字化管理,实现出口退税流程无纸化;同时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提醒服务,避免因备案单证缺失带来的退税风险,这项做法惠及全省7.9万户企业。 此外,浙江海升级对外支付综合办税应用场景,使对外支付办税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更省心,政策红利一键直达,惠及每户企业;实现企业和个人《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网上办理,使纳税人在境外就能够顺利享受协定待遇;推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在税务领域的应用落地,非居民使用外币缴税从过去的2-3天缩短到1小时左右,跨境缴税更加高效便利。 |
原标题: 扩区五周年,浙江自贸试验区试出了什么? |
作者:记者 何泠瑶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