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这些珍贵的画面,都是这对“父女档”留下的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4月11日 09:02:49 |
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王俐健,父亲王天瑞是一个把摄影当做生命一样珍惜、热爱的人,半个世纪以来,他用镜头书写了对家乡桐庐的深厚感情和对摄影艺术的不懈追求。 很多年后,当我背着相机,站在蜿蜒流淌的富春江畔时,总会想起父亲背着相机的那个遥远而炎热的傍晚。 父亲是位“魔术师” 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工作需要,父亲被调到县委直属部门桐庐日报社工作,除了完成四版国际时事编排外,还兼美术插图装饰,偶尔也拍点照片。 1959年,单位为他配了一台工作相机,是上海牌国产58II型135相机,这台珍贵的相机,开启了父亲的摄影之路。 1964年底,父亲被调到桐庐展览馆专职从事摄影兼美术工作,单位为他购置了一台德国产禄来双镜120相机,在此后的岁月里,父亲以镜头为笔,记录下了家乡工农业建设与许许多多重要的历史影像记忆。 在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父亲”于我而言是个熟悉又陌生的称呼。因为他总是很忙,忙到白天都见不到他。而夜晚,当父亲回家时,我已经进入了梦乡。我只知道父亲是个很会拍照片的人,会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场合。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又热又闷。村里的大人们说要在县城广场举办规模很大的活动,我一听有活动,就想着父亲一定会在那里拍照。于是,我匆匆回家,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跟着舅舅们往县城跑。 人头攒动的广场上,我的父亲果然站在台上。他举着相机,像一位魔术师一样,按下快门。镁光灯“咔、咔”的闪光,落在了我年少的的好奇心上。 从那以后,只要和父亲在一起,我就会缠着他跟着去暗房。小小漆黑的房间里,堆满冲洗照片的盆盆罐罐以及照片放大机,他将我安置在一张凳子上,叮嘱我千万不能乱动。我就这样,一次次看着父亲专心地冲洗胶卷,放大照片,像变魔术一样,一张张影像出现在薄薄的相纸上。 成为“父女档” 因为家里孩子比较多,高中毕业后我就参加工作了。当时父亲对我说:“你如果喜欢摄影的话,就不要去其它单位,跟着我学摄影。” 那一年是1981年,当时桐庐的旅游业因为瑶琳仙境开发而蓬勃兴起,在县旅游办工作的父亲是第一位进洞拍摄的摄影师,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在有关部门和媒体的推动下,这些照片成为了很多人认识并来到桐庐的“契机”。 也是在那时候,父亲意识到,用照片宣传家乡是一件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事,他看出了我对摄影的兴趣,收我为他的“徒弟”。我暗自窃喜:心里那颗从小埋下的摄影种子,终于有了破土的机会。 然而,还来不及高兴,父亲就将我“分配”到了暗房。他跟我说:“不要去羡慕人家背着相机,你以后有的是机会,但现在你要把基本功先打扎实了。” 我在暗房里一学就是三年。从最初的冲洗胶卷,到后来能够精准把握每张照片的影调质量,我从黑白相片的世界里,打开了通往摄影的大门。 于我而言,父亲是师父也是朋友。刚开始时,父亲带着我到处跑,我们背着相机、干粮,搭车、徒步,探索桐庐土地上一处又一处的未知风景,去记录家乡一个接着一个的精彩瞬间与新变化。后来我有了摩托车、买了汽车,便由我载着父亲到处拍摄。偶尔我们也会去外地采风,但家乡桐庐,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摄影根基。 记录家乡 改革开放以后,桐庐的变化非常大,从一开始的步行、到慢跑、再到当下的飞奔,这些变化,我和父亲都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1984年,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父亲俯拍县城的一张富春江两岸的年历画,题为《江天极目》。那时候江北不算发达,江南则是一片田野,上杭埠下杭埠那些零星的小村庄点缀其间,但因为美丽的富春江,两岸的风光一下子耀眼了起来,闪烁着宁静温婉的美感。 这幅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的家乡竟如此美丽”,激起了我记录富春江山水风光的兴趣。 从那之后,每年7月份,我和父亲就会背着相机和水,爬到排门山的最高点。那是一年中富春江天高云淡的最好时间,也是桐庐最热的时候。山上没有路,我们在茂盛的草木间穿行,经常会遇到打盹的蛇和脑袋红得发亮的毛毛虫。对于从小就害怕软体动物的我来说,实在是非常巨大的考验。 但尽管艰苦,这座山我们还是断断续续爬了20多年,直到2015年有了无人机,才得以“解放”。 那些年,我跟着父亲,一次次登上县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最高点,一遍遍跑乡镇、村庄,穿过阡陌、溪流,把春江两岸的山水风情变化一点点记录在镜头里。 如今父亲已经90岁了,年迈的身体早已背不动相机,他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整理过往的作品,希望能发挥老照片的历史价值。这些年不论是父亲还是我,都没有统计过,到底为家乡拍摄了多少照片。因为好像每一个有时代记忆的时刻,我们都在按动快门。 今年是桐庐建县1800周年,我和父亲打算为家乡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选取了父亲过去拍摄的值得怀念的一些老照片,有些在原来同样的定格位置拍摄新的场景,今昔对比,来展示家乡的沧桑巨变与社会高速发展,歌颂改革开放后的伟大祖国繁华昌盛。 作为摄影师,我和父亲都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能有机会用镜头,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珍贵瞬间,为诗画桐庐留遗,这是摄影价值的真谛。我们会继续努力用手中的相机聚焦家乡的变化,为潇洒桐庐添彩。 |
原标题: 桐庐这些珍贵的画面,都是这对“父女档”留下的 |
作者:记者 汪晓池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