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庆亭记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20日 10:03:31 |
修桥铺路,筑亭修庙,怜贫扶弱,利物济人,乃世之至善也,足以刻碑勒石,书之汗青,以彰后世。 积庆亭者,踞吾桐凤川之旺家弄村口。明时,此地松林郁郁,绵延十里,清风时至,辄松涛翻浪,浓翠欲滴,怡然神爽。松林之北为柴埠,南为翙岗,东为梅山,西为旺家弄。明人刘基《虎镇山记》笔墨所志,至今犹存。 积庆亭所踞之地旧为高阜,柴埠至翙岗古道从此过焉。商旅往来不绝,车马穿梭络绎。从柴埠至此,须越岭而上,常致人困马乏。及上阜,又无歇脚避阴之地。或暴雨骤降,数里之内又乏躲避之所。商旅、劳人常苦之。 咸丰三年(1853),有凤冈李氏者,慷慨出资, 石拓基,卜日兴工,于是地始构亭焉。历经数月,于是年六月十一日穀旦功告厥成,名之曰“积庆”,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亭成之日,披红挂彩,鞭炮齐鸣,耆老吟诗,士民称贺。自是,晴可躲暑,淫可避湿,累可歇脚,闲可谈天,商旅、劳人皆以为便。 是亭焉,深、广不过十笏,白墙覆灰瓦,人形硬山顶,南北两门通透。东西皆设坐槛。亭之石柱,有楹联三对。一曰:“于此间得少佳趣,亦足以畅叙幽情。”用语清新,句意佳妙,取自王逸少《兰亭集序》;一曰:“地闢三弓清风明月同千古,亭成一笠近水遥山共六朝。”意蕴高古,境界辽阔;又一曰:“片时暂歇劳人足,半亩聊分广厦心。”其意隽永,颇有幽趣。亭内,北首石额,镌“积庆亭”亭名;南首石额镌“清芬樾荫”四字。“清芬”或取自李太白《赠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樾荫”或取自《淮南子·人间训》:“武王荫暍人于樾下”之典。四字乃赞慷慨出资建亭,恩泽护庇他人之美德。以此观之,此亭非仅为聊避风雨之所,亦可作仁义教化之地也。 时光倏忽,百年匆匆。逮上世纪90年代,积庆亭已椽腐梁败,墙穿瓦漏,摇摇欲倾。先大父昌林公,退职教师,聊有薄薪,用度之余,常以行善积德为己任,村中修桥铺路常慨然自任,以尽绵薄。睹亭宇之颓败,遂倾数年之所积,鸠工庀材,新复是亭,村人咸赞之。某日,世父国强公窃于亭壁题打油诗一首,内有“修亭不留名,风格真惊人。”之溢美之句,后署“一过路人题”。大父知之,诟责甚烈。余少年时,亦曾效孙钟之业,于此亭卖瓜,蹭其阴凉多矣。 大父仙去已廿五载。尘随马去,古道已荒。百步之外,一条康庄直通南北,工业新区欣欣向荣。积庆亭中,终年阒寂,已绝劳人商旅之迹,唯余燕雀蟾蛙之鸣。 某日,携小女至是亭作怀古之游,瞻古亭旧貌,谈昔年往事。山陇之上,小亭尚在,容颜已改。昔日之小青瓦易之以琉璃瓦,当年之粉墙围之以瓷砖,古意顿失。好在石梁、石柱、石额仍为故物。不禁感慨系之,光阴过隙,桑梓丘墟,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俯仰之间皆为陈迹。不知百年之后积庆亭尚安在否? |
原标题: 积庆亭记 |
作者:李华军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