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糊麦粿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7月25日 09:36:07 |
我的家乡桐庐,藏着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柔韧的新合索面、软糯的江南米粿……而在我心中,那薄脆喷香的糊麦粿,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位置。 今年一放暑假,我就直奔太公家。还没跨进门槛,一股熟悉的焦香味儿便扑鼻而来。“哈,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呀。”我大声嚷起来,“太婆,您在烙糊麦粿呢!”太婆笑眯眯地应着:“晓得你这个‘小馋猫’要来,当然得做你心心念念的糊麦粿喽。”“我也要烙。”我抱着太婆的腰,软磨硬泡。太婆拗不过我,笑着答应:“好,好,学起来也好。以后不管走到天南地北,都能自己烙上这口家乡味儿。” 只见太婆熟练地舀起一勺稠白的面糊,“滋啦”一声轻轻倾倒在烧热的铁板上。紧接着,她拿起一个形似竹蜻蜓的木推子,手腕轻轻一转,那推子便像画圆圈一样,灵巧地将面糊均匀摊开,动作轻柔得像在打太极。“囡囡,”太婆边做边教,“烙这粿啊,火候是顶顶要紧的。火太猛,面糊眨眼就焦糊了;火太温,面糊又挂不住锅底,烙出来就没那个香脆劲儿啦。”“那怎么才算刚刚好呢?”我好奇地问。“喏,从点着火开始,心里默数到十,就差不多啦。”太婆歇了口气,又补充道,“要是想吃更脆些的,就多烙上几秒。”看着太婆三两下就摊好一张完美的圆饼,我也跃跃欲试。我学着样儿点火,心里默数:“十、九、八……一!”又按太婆教的,往锅上弹几滴水珠,水珠“噼啪”一声瞬间蒸发消失,时机正好!我小心翼翼地倒入一小勺面糊,拿起推子模仿太婆的动作。可这看似简单的一转一推,到了我手里却变了样。不是力道太猛,把面糊摊得又薄又破,露出一个个难看的“小窗洞”;就是力道不足,留下疙疙瘩瘩的小面坨。第一张“作品”起锅时,实在算不上好看。太婆却一点儿不嫌弃,看着我的“杰作”直竖大拇指:“不错不错!头一回能摊成个整张,没糊透,已经很厉害啦!” 有了太婆的鼓励,我又兴致勃勃地试了第二次。这次,我更加全神贯注,手腕轻缓用力,面糊终于听话地铺展得均匀多了。等面糊微微凝固,我赶紧在上面刷一层金黄的蛋液,再撒上一小撮翠绿的韭菜碎。再耐心烙一小会儿,用铲子轻轻一掀——背面已是诱人的焦糖色。哈,一张完美的糊麦粿,我成功啦。 终于到了品尝的时刻。我迫不及待地卷起热乎乎的糊麦粿,大大咬上一口——“咔嚓”一声脆响在齿间爆开,外皮酥香薄脆,内里却依然柔软筋道。甜面酱的咸鲜滋味与韭菜鸡蛋的浓香热烈地拥抱在一起,在舌尖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就是刻在我心尖,家乡糊麦粿的独有味道。 我想,无论将来我走到哪里,只要闻到这糊麦粿的香气,太婆慈祥的笑容、家乡的温暖模样,还有那份浓浓的、化不开的牵挂,一定会随着这熟悉的味道,涌上心头。 学府小学五(1)班 潘宸熙 |
原标题: 家乡的糊麦粿 |
作者: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