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真话寻百年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11月01日 08:36:51 |
一句真话寻百年 ——读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随感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社会交往、情感交流和思想表达的重要工具。如聊天、交流、发言、议事、辩论等所有社会活动,都必须使用语言这个工具,且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 余话少说,言归正传。我抛出“一句真话寻百年”的主题,并从原出处的文学著作出发,谈谈悦读文本后的体会与随感。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我国著名作家刘震云呕心沥血数载的扛鼎之作,属于农村题材的一部文学作品。该小说由前、后两半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出延津记”,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后半部分为“回延津记”,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 小说写到的“延津”这个地域名,本非虚构,是真实存在的。“延津”产生了当地农村生存环境的“磁场效应”,此效应来自于“出走”与“回归”,一代人的出发地,成为另一代人的回归地。 吴摩西逃离尘世,牛爱国向往神国。这也许是宿命论的安排,抑或是命运遭际的轮回。出走就是回归,回归即是出走。人的一辈子,都是在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 为了排遣孤独,纾解累,能够寻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真的很难吗?漫长的“百年之寻”又为何不能如愿以偿呢?作者唯有用“一句顶一万句”来回应,同时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 我以为:只有找到“说得上话”的人,才能一句顶一万句。反之亦然,找不到“说得上话”的人,即使是一万句,也顶不上一句。关键是这一句话说得在理,讲的是真话。 刘震云是位语言大家,小说未涉及宏大题材、宏阔场景,没有塑造高大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主要运用颇具地域特色的方言土语、朴实无华的文字、人物对话的方式、白描的艺术手法,塑造和刻画出诸如种菜、屠夫、喊丧、卖豆腐、打铁匠、贩夫走卒等各种职业,以及从事小饭馆、包子铺等营生的众多个性鲜明、性格迥异、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营造自然环境和社会场景,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集中展现出特定的农村社会里之众生相及其生存状态。虽然讲述的大都是些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一地鸡毛的琐碎事,但是表现出社会底层人物内心痛苦挣扎的情势,凸显出抗争不公命运的姿态。其实,他们都在寻找“说得上话”的人,吴摩西和牛爱国是典型的代表,是“一句顶一万句”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从感性认识的维度来看,那年代祖祖辈辈在农村生活的人,应该置身于一个熟人社会里,左邻右舍、四邻八乡,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像同行关系、师徒关系、战友关系、朋友关系、情人关系、亲属关系,找一个说说话、唠唠嗑的人应该不会太难。 从理性认识的维度来看,恰恰颠覆了我们的感性认识。说话是一门艺术。所谓“说得上话”的人,应该满足以下条件:沟通无障碍,建立社交关系;“三观”基本保持一致,有共识;说一件事就是一件事;说得在理,是真话(注:此条最为重要)。满足了这些基本条件,使“一句顶一万句”成为可能。 尽管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农村,时隔三十余载,沧桑巨变,时过境迁,至今读来仍感富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根据此长篇小说改编的八集电视连续剧《为了一句话》,曾获得过较高的收视率。拍成与电视剧同名的电影,取得不错的票房率。 为何一部小说如此畅销,如此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是因为本书曾经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长篇小说最佳奖、双年奖,《当代》长篇小说最佳奖、五佳奖,“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第一名”等殊荣,是因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读者的品读与鉴赏。 文学界和出版界对于该小说是好评如潮,如著名评论家摩罗评论说:“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物,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线而荡气回肠,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这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小说。”著名出版人安波舜也写了这样一段话:阅读这本书是沉重而痛苦的,它使我们不断地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与人对话的农耕文化却因为人心难测,而使我们陷入真正的“百年孤独”。 |
原标题: 一句真话寻百年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