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留守老师”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9月14日 08:59:43 星期四 |
她是年轻教师眼里的“长姐” 新合小学有个特点,总结起来是“两多”:一是留守儿童多,约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二是年轻教师多,也占教师总数三分之二。留守儿童基本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在祖辈的溺爱中养成了无拘无束的脾性;年轻教师几乎都是“走出校门,进入深山”的大学生,他们有很好的专业水平,不乏干事业的激情,却缺少教学经验、缺少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机会,更缺少与家长沟通的方法。 作为留守儿童“家长”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基本上都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再加上他们说的都是当地方言,因此刚来的新教师与他们沟通起来格外吃力。那年有位新教师第一次与家长接触,就难受得差点掉泪。原来那天早上,老师与一位留守儿童的爷爷反映情况:“您孙子开学后就没交过家庭作业,说了也不听,您得讲讲他。家长平时也要多给他们辅导作业,不然……”哪知老师话没说完,那位爷爷就生气了:“作业是你们老师管的事,是你们的责任,怎么还要我们家长管?再说我也没读过几天书,孩子的作业我也辅导不来的。” “熊孩子”难管,家长难沟通,这是走进新合大山的新教师们首先面临的难题。为帮助新同事成功跨越“第一道坎”,让他们顺利进入“角色”,作为学校老教师和本地人,周利群在新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架起了“心桥”。 周利群利用自身优势,常常吃过晚饭后,带着新老师到引坑村、外松山、里松山、高枧村等村子进行学生家访,与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聊天,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征求他们对学校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新老师和家长交流,刚开始往往比较拘谨,而且新合方言也比较难懂,可由于周利群在当中热情地当“翻译”,聊天慢慢地越聊越热络,许多家长话匣子打开后收都收不住。他们回学校时,常常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除此之外,周利群还经常带着新教师走访单亲家庭孩子、残障儿童等特殊家庭的孩子,为他们送上关爱。 在家访过程中,许多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都说到了自己“不会辅导作业”的困难,针对这个实际,新合小学推出了每月一期的“送辅导下村”活动,老师们集体下村,为各村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和残障孩子辅导作业。 就这样,周利群带着年轻教师走遍全乡每一个村落、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老师们很快渡过了“水土不服”的阶段,顺利地在山区学校扎下了“根”。有人形容周利群带新教师,就像是“老母鸡带小鸡”。 周利群不但在工作上帮助年轻教师,而且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新合小学地区偏僻,教师也与学生一样住校。他们大多数来自县城,星期天下午到校,星期五放学后返家。虽然大山里空气清新,夜晚有风声、鸟声、虫鸣做伴,但对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远离城市街头闪烁的灯彩,默默在大山里教书的日子,毕竟是寂寞的。 周利群是学校工会主席,她理解他们想家的心情,更担心他们吃不好,为此经常想方设法给他们“改善生活”。她常常从家里带来食材,亲自到食堂下厨给他们做菜,有时候她干脆把他们全部带到自己家中“开伙”! 为了使年轻教师在大山里不感到寂寞,她常常以工会的名义,组织大家举办“吃竹筒饭”等野外活动,还经常在学校开展“学做新合民间小吃”等集体活动,指导年轻教师做南瓜发糕、包粽子、做手擀面、包饺子…… 这类特别“接地气”的集体活动充满欢乐,散发着家的温暖,特别受老师们欢迎,不过周利群为此也累得不轻。就拿开展“吃竹筒饭”野外活动来说吧,周利群头天就开始忙活,准备糯米和猪肉,寻找合适的青竹并一段段截好,还要找好野餐用的柴草以及野外活动场所,、……活动中她总是烟熏火燎地带头充当“伙头军”,而到吃的时候,她往往是最后一个……虽然她为此劳力又劳心,可只要听到年轻教师们欢乐的笑声,周利群觉得自己再累也值了! 许多年轻教师都说:“周老师对我们很关爱,她像一位长姐,更像一位妈妈……我们虽然在偏远的山区教书,但感觉生活在一个温幸福和温馨的大家庭!” 她的心血没有白费,不仅让年轻同事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新合小学工会也被获得县级先进“教工之家”荣誉称号。 不过,有一件事让周利群忧喜难分:每当一批年轻教师成熟、成长了,他们又调走了。她为他们高兴,同时心里又不舍。每一批老师走了,她心里都会空落落很久。 她也有过几次调到山外的机会,可每当领导征求她的意见时,她都拒绝头了:“我对这所学校有感情了……再说学校新老师那么多,也需要有老教师带着她们熟悉情况的。” 就这样,新老师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她始终站在原地,守护着新合小学这个“家”。每一批新老师的到来,都意味着她“母鸡带小鸡”的过程又重新开始。难怪许多年轻教师这样评价她“朴素如泥土,亲切如母亲”! |
原标题: 大山里的“留守老师” |
作者:记者 方赛群 通讯员 方 欣 文/摄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