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留守老师” |
http://www.tlnews.com.cn/ 2017年09月14日 08:59:43 星期四 |
26年来,她教过的学生像小鸟似地一群群飞向山外,她带过的年轻教师一个个成为各校领导,而她依然默默坚守在偏远山区教学第一线,扎根在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 多年来,她先后获得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工会工作者、杭州市十佳优秀流动留守妇女、省希望工程优秀园丁奖、市“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就是被县教育局推荐参加第五届杭城十大“最美教师”评选的新合小学教师周利群。 她是留守儿童眼中的“妈妈” 她衣着朴素,鬓发花白,走路一阵风,说话先带笑。家长碰见她,会像碰见老朋友那般拉着她的手说上一阵心里话,而许多孩子则说“你像我的妈妈!” 她爱自己的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 今年48岁的周利群,与新合小学的“缘分”深厚:她高中毕业不久,就当了该校的代课老师,并深深爱上了教育事业。由于表现出色,她于1997年被转为公办教师。她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部献给了大山里深处的这所学校。 “爱生如子”,是人们给予周利群的共同评价。 由于山区学校的地域特殊性,新合小学一半以上的孩子要住校,最小的住校生8岁。这么小的孩子,刚离开妈妈的怀抱开始独立生活,其不适应程度可想而知。许多孩子晚上哭着喊着要妈妈,往往是一个哭,其他孩子跟着唱起“合奏曲”。周利群时刻牵挂着这批住校生,值班时自不用说了,即便不是值班的日子,她也必定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到校,晚自修后等所有的住校生都睡下后,她才伴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回家去。 孩子的身体状况,是周利群最关心的。每当孩子病了,不上课时就陪着孩子,一直等到家长来了才安心;有时遇到家长不在家,她便自己送孩子去医院就医。 前些年的一个傍晚,一位住校生吃过晚饭在操场活动时不小心手骨折了。周老师立即联系孩子的父母。不料他父母不在家。于是她包了一辆车,连夜送孩子到县人民医院医治。等到他父母赶到医院时,孩子伤情基本已处理完毕,当把孩子送回家时,已经是次日凌晨2点了。 周利群呵护学生满怀“慈母心”。 那一年,周利群发现班上一个成绩优秀的女孩子,突然之间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她经了解得知其父母正在闹离婚。孩子哭诉说:“周老师,我好害怕自己变成单亲家庭的孩子!”说完就“呜呜呜”直哭。 了解实情后,周利群一方面努力安慰小女孩,同时有意识地与她的父母交朋友,用心调解起了夫妻矛盾……家里的风波逐渐平定了,小女孩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灿烂的笑容,学习成绩也稳步回升。 “用真情呵护孩子的心灵。”周利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班里有位男生,不仅成绩差,脾气也差,动不动和同学吵架,家庭作业从来没有好好做过。 面对这样一个“熊孩子”,周利群老师更上心。她通过家访了解到,这孩子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走了,他跟着父亲生活。他父亲脾气大,平日不太管孩子,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除了打骂也别无他法。 获悉这了些情况后,周利群不仅从学习上加倍地关心这孩子,而且经常家访与他父亲聊天,向他父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以便促进父子交流沟通。与此同时,她还牵线搭桥,为这户人家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周老师的真心换来了孩子的喜人转变:这孩子不仅学习成绩进步了,也懂得尊敬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了。 一个星期天傍晚,20多位住校学生回到学校。令人焦急的是,那天由于设备坏了,食堂无法烧饭。周利群就把这批学生全部接到家中,手脚麻利地为孩子们烧菜做饭。一阵忙乱后,孩子们吃饱回学校了,周利群这时却感觉饥肠辘辘,细细一想才发现自己还没吃晚饭呢! 那一年,周利群班里来了一个身有残障学生。她不仅无法与人正常地交流,而且身患多种疾病。她的手指僵直,身上总是脏兮兮,到了生理期也不知道怎么处理,班上的同学都不愿和她交往。 面对这位特殊的学生,周利群有空就和她说说话,为她洗洗手,整理整理衣着,经常与她的父母谈心,向她母亲传授青春期女孩子的心理、生理知识,并动员班里的孩子多与她交流。 春雨润物细无声。老师同学的关爱,使得这位同学有了喜人的变化:原本总是独来独往的她,慢慢开始合群了;她脸上有了笑意,身上的衣服也开始干净了;看到了周利群,她还会笑着用不太清晰的声音说“老师好!” 周利群“爱生如子”的例子不枚胜举,难怪许多她教过的学生都这样评价她“不是妈妈,胜似妈妈!” |
原标题: 大山里的“留守老师” |
作者:记者 方赛群 通讯员 方 欣 文/摄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