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激情共飞扬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2月29日 09:03:33 星期四 |
二 “人生不可能都如意,许多时候,我们也许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但是我们绝对可以love what you choose。” 娄阳说,既然选择了后者,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也因为这一理念和坚持,让后来的他在专业上一直前行至今,并收获不断。 生物化学是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到了大三、大四时,几乎每天需要泡在实验室,摆弄烧杯、试管、显微镜,过程不乏枯燥。 当很多同学对这一专业失去兴趣时,娄阳却来劲了。在他看来,每一次试验都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每一次成功就是对自己的超越。一次次满怀信心,一次次进步,让他对生物研究的信念越来越强,专业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提升。 1999年,娄阳通过考研,以不俗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深造。 之所以选择中科大,是因为那里学术氛围浓厚。同时,中科大的教授们,对同样是重点大学南京大学考过来读研的娄阳非常重视,觉得或许可以更换新鲜血液。 娄阳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对的时间,进入了一所对的学校。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年的科研生涯中,老教授王玉珍、年轻有为的新一代海归科学家姚雪彪教授,以及时任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施蕴渝院士,对娄阳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从他们身上,娄阳不仅深刻体会到了老一代科学家严谨、扎实的学术作风,也领略了新生代科学家开拓、拼搏的科研精神,这让他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激情,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娄阳觉得生命科学其实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博士生阶段,他一直致力于基础研究,课题主要是研究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如何将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去。比如说,人有46条,23对染色体,那么“人的细胞在分裂的时候,如何保证这46条染色体复制之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呢?”这个问题,在娄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进行了深刻研究与阐述。 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娄阳,先后获得不少荣誉:安徽省2005年度优秀毕业研究生,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度优秀毕业研究生……表面看起来,读书对于娄阳这样的“学霸”而言,有些太过顺风顺水,但事实上,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他知道。 想当年作为桐中的“尖子生”,高考遭遇“滑铁卢”,只能上专科,他需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而最后,他挺过一年紧张的高复生活,成就了一个含金量足够的桐庐理科“高考状元”,站上高中阶段自己学业的“顶峰”,可见其超强的抗压能力。后来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他始终以稳打稳扎基础为主,不猎奇,更不投机取巧。 对于娄阳,很多人喜欢和佩服他的还有另外一面。 在同学眼中,娄阳颠覆了许多人对理科生刻板无趣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印象。大学期间,他的生活也并非想象中的寝室、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 “大学四年真的蛮精彩的。”娄阳这样概括自己的大学生活。组织社团、组织学生活动……学习实验之余,他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尽量安排得有声有色。 那时的大学生业余生活,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周末,大多数学生会在学校礼堂看电影打发时间,娄阳却对学校选择的影片不大“感冒”。于是,便联合几个理工科同学,成立了电影社团,利用会员费租电化教室,从外面租VCD放映,丰富会员的业余生活。 更让其他社团羡慕的是,娄阳还邀请了当时南京电台的主持人,来现场互动、与他们观影、推荐年度最佳影片、一起写影评……明星效应,也让电影社团的人气大增。 除此之外,娄阳非常注重实践锻炼。大二那年,他在学校附近寻得了一份为初中生补习功课的家教,一直做到自己毕业。这为之后走上社会,打下了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娄阳向来遵循这句话的真谛。为了开阔视野,到更广阔的平台学习,2005年,娄阳踏上了美国之旅。 在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院,他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讲师等职,其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骨骼的发育机制、艾滋病疫苗的开发等课题。有了全新平台,娄阳开始更加勤奋努力地研究学习。 |
原标题: 生命与激情共飞扬 |
作者:文/记者 郑海燕 王城梁 图片/由本人提供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