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激情共飞扬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2月29日 09:03:33 星期四 |
人物名片 娄阳,出生于1977年,桐庐人,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并获遗传学博士学位。2005年赴美,在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院,历任博士后研究员、讲师等职。2015年至今,创立美国优睿生物科技。 生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又有诸多的机缘巧合,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随物应机,临机制变,让理想之舟到达胜利的彼岸,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然而,娄阳却成功地做到了…… 一 高中之前,娄阳一直是一个文学迷。得益于从事文字工作的父亲的真传以及耳濡目染,小学毕业前,娄阳就看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写作文、中学写日记、高中写随笔……每一次,不管是老师的作业,还是父亲布置的任务,只要是关于写作的,他都完成得非常出色。高中时,在语文老师董利荣的指导下,他的一篇随笔在媒体发表,更坚定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之心。 那时的娄阳,称自己是个文学青年。 高二文理分班,于娄阳而言,选择文科本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生活总是充满意外。 原来,娄阳文科突出却不偏科,理科成绩也很不错,算得上“文武双全”。因早读一年书,高一、高二时都参加了可以直升大学的少年班考试,虽然是屡败屡战,但收获不小。因此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和父母都认为,若真弃理从文,颇为可惜。加上当时的桐庐中学理科较为出色,综合各方因素,娄阳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 1994年,首次高考因填写志愿失误,娄阳与心目中的大学失之交臂。 之后,经过一年的复习与努力,次年,娄阳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录取,从此与生物化学结缘。 当年的生物化学系录取的学生,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霸”。文科优势更强的娄阳,到了大学一下子有点不适应,成绩也不突出,加上数学物理课的枯燥,他感到了巨大的失落。 文学的梦想自然再次涌上娄阳心头,恰逢当时学校新闻系也向他抛来“橄榄枝”,他决定转系。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当时,进入大学要转系,而且是跨度很大的文理科转系,还算是新鲜事,不太容易被人接受。因此由于种种原因,本系老师全力劝说他放弃转系的念头,所以,他最后还是留在了生物化学系继续学习。 直至今日,回忆起这段往事,娄阳仍然毫不掩饰自己的遗憾。 不过,对于娄阳,更重要的是,在所谓的“误入”了“歧途”之后,这位聪敏睿智又脚踏实地的年轻人,凭着自己一贯的韧劲以及对干事就要成事的要求,很快调整好心态,潜心于自己的专业,再次出发。 二 “人生不可能都如意,许多时候,我们也许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但是我们绝对可以love what you choose。” 娄阳说,既然选择了后者,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也因为这一理念和坚持,让后来的他在专业上一直前行至今,并收获不断。 生物化学是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到了大三、大四时,几乎每天需要泡在实验室,摆弄烧杯、试管、显微镜,过程不乏枯燥。 当很多同学对这一专业失去兴趣时,娄阳却来劲了。在他看来,每一次试验都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每一次成功就是对自己的超越。一次次满怀信心,一次次进步,让他对生物研究的信念越来越强,专业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提升。 1999年,娄阳通过考研,以不俗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深造。 之所以选择中科大,是因为那里学术氛围浓厚。同时,中科大的教授们,对同样是重点大学南京大学考过来读研的娄阳非常重视,觉得或许可以更换新鲜血液。 娄阳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对的时间,进入了一所对的学校。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年的科研生涯中,老教授王玉珍、年轻有为的新一代海归科学家姚雪彪教授,以及时任科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施蕴渝院士,对娄阳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从他们身上,娄阳不仅深刻体会到了老一代科学家严谨、扎实的学术作风,也领略了新生代科学家开拓、拼搏的科研精神,这让他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激情,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娄阳觉得生命科学其实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博士生阶段,他一直致力于基础研究,课题主要是研究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如何将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去。比如说,人有46条,23对染色体,那么“人的细胞在分裂的时候,如何保证这46条染色体复制之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呢?”这个问题,在娄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进行了深刻研究与阐述。 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娄阳,先后获得不少荣誉:安徽省2005年度优秀毕业研究生,中国科技大学2005年度优秀毕业研究生……表面看起来,读书对于娄阳这样的“学霸”而言,有些太过顺风顺水,但事实上,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他知道。 想当年作为桐中的“尖子生”,高考遭遇“滑铁卢”,只能上专科,他需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而最后,他挺过一年紧张的高复生活,成就了一个含金量足够的桐庐理科“高考状元”,站上高中阶段自己学业的“顶峰”,可见其超强的抗压能力。后来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他始终以稳打稳扎基础为主,不猎奇,更不投机取巧。 对于娄阳,很多人喜欢和佩服他的还有另外一面。 在同学眼中,娄阳颠覆了许多人对理科生刻板无趣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印象。大学期间,他的生活也并非想象中的寝室、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 “大学四年真的蛮精彩的。”娄阳这样概括自己的大学生活。组织社团、组织学生活动……学习实验之余,他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尽量安排得有声有色。 那时的大学生业余生活,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周末,大多数学生会在学校礼堂看电影打发时间,娄阳却对学校选择的影片不大“感冒”。于是,便联合几个理工科同学,成立了电影社团,利用会员费租电化教室,从外面租VCD放映,丰富会员的业余生活。 更让其他社团羡慕的是,娄阳还邀请了当时南京电台的主持人,来现场互动、与他们观影、推荐年度最佳影片、一起写影评……明星效应,也让电影社团的人气大增。 除此之外,娄阳非常注重实践锻炼。大二那年,他在学校附近寻得了一份为初中生补习功课的家教,一直做到自己毕业。这为之后走上社会,打下了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娄阳向来遵循这句话的真谛。为了开阔视野,到更广阔的平台学习,2005年,娄阳踏上了美国之旅。 在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院,他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讲师等职,其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骨骼的发育机制、艾滋病疫苗的开发等课题。有了全新平台,娄阳开始更加勤奋努力地研究学习。 三 娄阳站在他乡的桥边似乎回到了梦中的故乡。 和许多专注科技研发的人一样,娄阳对新产品、新技术,有着近乎执拗的追求。 会为了一丁点儿的研究成果欢呼雀跃,会为了某个项目痴狂到忘了饭点,会为了某个科研细节“打破砂锅钻到底”…… 正是这份执拗,让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收获满满: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获全美骨骼发育学年会(ASBMR)优秀学术报告奖。 2014年,国内吹响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一时间,娄阳的微信朋友圈被“创业”一词刷爆。这让血液里满是拼搏创新细胞的娄阳,有些蠢蠢欲动。 在美科研的第十个年头,娄阳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朋友“跌破眼镜”的决定:毅然决然离开学院,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他看来,相对于纯学术的科研,他更希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新产品。 此后不久,娄阳成立了美国优睿生物科技公司。 创业,在以前叫“下海”。这意味着,除了有人“弄潮”之外,也有人会“淹死”。 如很多第一次创业的人一样,娄阳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而从一个埋首科研的研究员,变身为每天考虑公司如何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家,要经历“脱几层皮”的磨砺。 公司起步之初,因为创业履历上的空白,娄阳在寻求投资合作时,碰壁是家常便饭。对方往往对其研究员的身份很感兴趣,一谈到合作创业环节,就立马变脸。 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浪头,娄阳慢慢摸打、滚爬,公司渐渐步入正轨。 人少活多,大多企业起步阶段的常态。美国人力资源的高成本,使得娄阳的创业团队人数只能维持在三四人。那段时间,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娄阳的生活完全被工作包围。 好在,对于这些,心理强大的娄阳早已做足了准备,非但没有泄气,反而越挫越勇,不断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管理、业务等知识水平。 娄阳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利用在全世界相对领先的技术,开发单克隆抗体。就在今年夏天,他的创业项目参加了2016年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北美地区参赛的近20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北美区的前12强。 公司发展蒸蒸日上,娄阳心里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1年的海外生活,娄阳的心却从未离开过家乡。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故乡的思念就愈加浓烈。 事实上,之所以会走上创业路,也缘于家乡情结。 出国深造之后,娄阳几次萌生回国的想法。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国内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他一时间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离开学术界,通过实体创业,在业务上与国内慢慢接轨,加快自己回国的脚步。 翻开娄阳的微信,“Tongluese”的昵称、关注的桐庐公众号、转发的桐庐消息……从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感受到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就连他居住的波士顿小镇,也能寻得家乡的影子。 在美丽的画城,娄阳最怀念的是富春江。 凑巧,自己现在居住的小镇一衣带水,一条长长的湖蜿蜒而过,湖面上有一座桥,每到夏天,在桥上散步,常常会让他产生一种回到家乡的错觉。 就因为这,他在这里一住就是11年。即使现在有条件住更好的地方,他还是舍不得搬离。 从最初的每两年回一次家,到每一年回一次家,到如今的一年回两次家,娄阳说,以后回国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娄阳的妻子是无锡人,女儿在国外出生、成长,如今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如父亲从小对自己的耳濡目染,娄阳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同样在女儿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女儿的启蒙语言是汉语,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与国内人交流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娄阳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家必须讲中文。 除了公务出差,每次回国,娄阳一定会把妻子和女儿一起带上。带女儿领略家乡的山山水水;带她去江滨公园、东门头、老桐中,追寻儿时的足迹……他说,要把桐庐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展现给女儿。 说起桐庐的发展,娄阳赞不绝口。因为,每次回来,家乡带给他的惊喜就多一分。 在娄阳眼中,桐庐的青山秀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也是最大的资本。他希望桐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崛起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希望将来有机会能为家乡的生物医疗行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手记 阳光心态助力成长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为繁杂琐事忧心、无措。面对挫折、错误的选择而不如意的时候,不少人自暴自弃或者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而如此造成的后果往往让人陷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在这些人面前,拥有阳光心态的娄阳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博士后、公司创始人……娄阳成长中收获了不少光环,这与他时刻保持阳光心态密不可分。因为阳光,娄阳的生活充满愉悦,工作奋发有为。每一次落寞、遭受挫折之时,他都能重拾阳光,突破自我,实现完美的蜕变。阳光,作为一种心态,是快乐、幸福的因子。 高中时期的娄阳虽是佼佼者,但因填写志愿的失误面临读专科的危险。他没有气馁,用阳光心态堵住了闲言碎语,顶住了压力,高复一年后,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证明了他的实力;在转系失败、文学梦破灭的时候,娄阳用“love what you choose”掩饰了自己的失落,对生化由迫不得已的选择到发自内心的热爱,娄阳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科研路。即使在创业阶段困难重重之时,他也从没想过放弃,用自己的坚持让公司呈现向好向上的状态成长。 积极进取的精神更是保持阳光心态不可或缺的。面对每一次的不如意,在娄阳的内心深处,都有股进取的力量推动着他,让他在面对每一次的困难时都多出一份理智,用阳光的心态掩饰失落,用骨子里的拼搏精神在科研道路上收获满满。 阳光的心态是发挥个人能力有效的“激活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娄阳义无反顾地告别生化科研,闯入实体创业的领域,这需要的不仅是资金、人力等资源,更需要的是内心的勇气。相信有阳光心态的助力,娄阳的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 |
原标题: 生命与激情共飞扬 |
作者:文/记者 郑海燕 王城梁 图片/由本人提供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