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风雅韵话茆坪(下篇)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2月06日 08:54:54 星期六 |
![]() 茆坪村景 深居大山的茆坪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至今保存的珍贵物件和家属宗谱,向后人诉说着茆坪悠久历史文化。幽长蜿蜒的马岭古道和岿然不动的万福桥、仁寿桥是致富后的茆坪村人振德扬善的典范;古风依然的老街以及沿街的古店铺、古民居、古祠厅、古水池等是茆坪人生生不息的见证;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座圆柱体粮仓是茆坪人艰苦奋斗的记忆;高悬胡氏祠堂上的朝廷“平寇圣旨”匾,则讲述着茆坪“白云源义团”为保卫家园而奋起抗敌的英勇故事…… 马岭古道 ![]() 马岭古道茆坪村口段 马岭古道,西起桐庐富春江畔芦茨村、东至桐庐与浦江交界的马岭神女峰,古道蜿蜒曲折贯村而过,全程约四十余华里,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富春江镇的茆坪村与邵家自然村之间、石舍的村后山腰间等处,尚保留下古道的原始风貌。 从古到今,芦茨溪流域就是沟通浙西与浙中、亦即桐庐与浦江诸暨之间重山峻岭中的最佳“走廊”。古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穿越过往,大多是“走出来”的羊肠小道。过往山民、往来客商要翻越无数的山岭,包括海拔900米的马岭,还得频繁地涉水过溪,行路之难可想而知。 到了元朝中后期,茆坪村出了一位乡贤胡仲仁。胡仲仁,字必寿,号松轩,性行端洁,不乐仕进,却愿从商,经商致富后,乐善好施。面对为山路所困的村民百姓,为山道所累的往来客商,决心修建道路,改善交通。于是慷慨解囊,独自出资,请来石匠民工,修凿全程。四十余华里的道路宽二至三米,胡仲仁采用当地山区通常的办法,就地取材,河卵石铺筑。道路贯穿芦茨、五云岭、蟹坑口、百步街、邵家、茆坪、石舍、巽岭、枫岭、西坑口、毛洲、梓洲、马岭等自然村。凭着不惧艰险的精神,发挥能工巧匠的智慧,胡仲仁凿开五个大山岭,筑就了六座石拱桥,历经五轮岁月,贯通了道路全程。从此,不只方便了人们的行走,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推动了物资的流通,为山里竹木柴炭等山货特产的出运,外来百货建材的进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茆坪、石舍等深藏大山的村落,地理位置得到充分利用,村落经济得以提速发展,成为古道上一个个重要的驿站。到了明清之际,茆坪村已发展成为桐庐西部兴旺发达的村落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修建后的20省道(现称S210)完全取代了马岭古道的交通功能。古道逐渐在消逝被淡忘,有的被弃用荒芜,野于山岭,有的被掘去、被覆盖,痕迹全无。幸存下来的茆坪村西到邵家的二千余米段,则是马岭古道中至今保留最完好的一段。虽古道的原貌留存不多,但先贤的精神仍在延伸。 万福桥 万福桥位于茆坪村东口,是马岭古道上的主要桥梁之一,也是芦茨溪上现今仅存的一座古桥。它随着马岭古道的开凿而建造,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元初著名爱国志士谢翱曾多次到访茆坪村,往返万福桥,留下了“石桥千载何成败,转觉行人路不迷”的精彩诗句。 按照传统石拱桥的施工要求,选址于溪道匀称、岩基坚固处。拱桥单孔横跨,跨度30余米,桥宽4米。材质采用当地优质山石,弧形拱圈圆润平整,不仅体态线条俊秀柔美,而且平坦实用牢固安全。虽历经数百年无数次的山洪冲击,万福桥却至今岿然不动,充分验证了古代建桥能工巧匠的聪慧才智和社会责任。 上世纪60年代,20省道及其新桥梁开通,万福桥被弃用荒废,虽栏杆等已失损,但桥的主体架势,古韵风貌依然如故。2010年,万福桥被列为桐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因修建马岭古道耗资巨大。投资人胡仲仁的资金已难确保,建造万福桥的方案确定后,便需要向社会各方募捐求助。其间,找到了严洲府(现建德梅城)一位寡妇。该妇家资甚丰,常年吃素念佛,乐做善事,凡修桥铺路造寺庙,均能解囊相助。万福桥的求捐人向该妇讲述了马岭古道上建造此石拱桥的计划,并生动描绘此桥的地理位置为“三州一埠”处。从积德行善考虑,寡妇答应并资助了相当大一笔钱款。 一年后石桥建成。按照习俗,建成后要举行“圆桥”仪式。“圆桥”仪式会邀请所有的捐款人前来参加,捐款数额最大的梅城妇人自然是在请之列。该妇从梅城通过富春江乘船到芦茨埠头,再换坐专门迎接她的轿子进入白云源的大山中向茆坪行进。一路上山弯水绕,道路盘旋,在芦茨的风坑,妇人见延伸在山涧林中的山路不见尽头。待轿到五云岭山脚,抬头仰望得翻越的高高的五云岭,妇人叫停了轿夫,说明因身体缘故不再前往。但还是婉转地留下话来,让迎接她的村民转达:一是不管你们怎么样说(指“三州一埠”),我捐钱给你们造桥,是我的心意;二是请我参加仪式的心领了,请回去代我向村里的百姓道个万福。 虽然“三州一埠”之说实属夸张,让人误以为茆坪是“大地方”。但真要凑起来还真有,“三州”是:桐庐富春江镇石舍村的长州,建德姚村乡的毛州、梓州;“一埠”是:八郎埠(亦叫挂篮埠,村民挑水、洗菜的溪旁石埠)。 关于石桥取名为万福桥,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因造桥的钱款除了寡妇资助外,大部分是千家万户的募捐,寄托着千家万户之福。二是借了该妇参加“圆桥”半途而止,向当地百姓转达谢意,道个万福之说。 仁寿桥 仁寿桥是马岭古道上的桥梁之一,石桥长12米、宽3.3米,位于茆坪的西村口,是进入茆坪村的标志。古代,从富春江进山的人们,到了此处,便到茆坪村了。 考证史料,修建马岭古道的当年,并未建此石拱桥。由于修路资金的拮据,为节省资金,便就地取材,建了座简易木桥。以大树作梁、木板作面的木质便桥,居然一走便走过了元、明、清三个朝代。 到了1922年,茆坪村人仇芾伯,别号“长寿先生”,见木桥经风吹雨打日头晒,容易受损,需要经常维护修理,有心改善此桥。毅然决定独自出资,改木桥为功能永久、造型美观的石拱桥。石桥建成后,长寿先生亲自取其名为“仁寿桥”。 仁寿桥的建成,不仅是对马岭古道茆坪段的完善,而且还是茆坪村口景致又一改观。古时文人见景生情,作有《仁寿桥闻钟》诗,诗中写道:“曙色当窗梦不成,披衣策杖小桥行。禅房未见双扉启,但听钟声杂水声。”仁寿桥与溪对岸的灵古寺相呼应,被古人命名为茆坪村的一组景观,称“仁寿闻钟”。今天,保留完好的仁寿桥不仅依然忠于职守,而且成了村落的一个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 |
| 原标题: 古风雅韵话茆坪(下篇) |
| 作者:王伟成 网络编辑:俞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