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风雅韵话茆坪(下篇) |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02月06日 08:54:54 星期六 |
![]() 茆坪村景 深居大山的茆坪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至今保存的珍贵物件和家属宗谱,向后人诉说着茆坪悠久历史文化。幽长蜿蜒的马岭古道和岿然不动的万福桥、仁寿桥是致富后的茆坪村人振德扬善的典范;古风依然的老街以及沿街的古店铺、古民居、古祠厅、古水池等是茆坪人生生不息的见证;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座圆柱体粮仓是茆坪人艰苦奋斗的记忆;高悬胡氏祠堂上的朝廷“平寇圣旨”匾,则讲述着茆坪“白云源义团”为保卫家园而奋起抗敌的英勇故事…… 马岭古道 ![]() 马岭古道茆坪村口段 马岭古道,西起桐庐富春江畔芦茨村、东至桐庐与浦江交界的马岭神女峰,古道蜿蜒曲折贯村而过,全程约四十余华里,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富春江镇的茆坪村与邵家自然村之间、石舍的村后山腰间等处,尚保留下古道的原始风貌。 从古到今,芦茨溪流域就是沟通浙西与浙中、亦即桐庐与浦江诸暨之间重山峻岭中的最佳“走廊”。古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穿越过往,大多是“走出来”的羊肠小道。过往山民、往来客商要翻越无数的山岭,包括海拔900米的马岭,还得频繁地涉水过溪,行路之难可想而知。 到了元朝中后期,茆坪村出了一位乡贤胡仲仁。胡仲仁,字必寿,号松轩,性行端洁,不乐仕进,却愿从商,经商致富后,乐善好施。面对为山路所困的村民百姓,为山道所累的往来客商,决心修建道路,改善交通。于是慷慨解囊,独自出资,请来石匠民工,修凿全程。四十余华里的道路宽二至三米,胡仲仁采用当地山区通常的办法,就地取材,河卵石铺筑。道路贯穿芦茨、五云岭、蟹坑口、百步街、邵家、茆坪、石舍、巽岭、枫岭、西坑口、毛洲、梓洲、马岭等自然村。凭着不惧艰险的精神,发挥能工巧匠的智慧,胡仲仁凿开五个大山岭,筑就了六座石拱桥,历经五轮岁月,贯通了道路全程。从此,不只方便了人们的行走,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推动了物资的流通,为山里竹木柴炭等山货特产的出运,外来百货建材的进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茆坪、石舍等深藏大山的村落,地理位置得到充分利用,村落经济得以提速发展,成为古道上一个个重要的驿站。到了明清之际,茆坪村已发展成为桐庐西部兴旺发达的村落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修建后的20省道(现称S210)完全取代了马岭古道的交通功能。古道逐渐在消逝被淡忘,有的被弃用荒芜,野于山岭,有的被掘去、被覆盖,痕迹全无。幸存下来的茆坪村西到邵家的二千余米段,则是马岭古道中至今保留最完好的一段。虽古道的原貌留存不多,但先贤的精神仍在延伸。 万福桥 万福桥位于茆坪村东口,是马岭古道上的主要桥梁之一,也是芦茨溪上现今仅存的一座古桥。它随着马岭古道的开凿而建造,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元初著名爱国志士谢翱曾多次到访茆坪村,往返万福桥,留下了“石桥千载何成败,转觉行人路不迷”的精彩诗句。 按照传统石拱桥的施工要求,选址于溪道匀称、岩基坚固处。拱桥单孔横跨,跨度30余米,桥宽4米。材质采用当地优质山石,弧形拱圈圆润平整,不仅体态线条俊秀柔美,而且平坦实用牢固安全。虽历经数百年无数次的山洪冲击,万福桥却至今岿然不动,充分验证了古代建桥能工巧匠的聪慧才智和社会责任。 上世纪60年代,20省道及其新桥梁开通,万福桥被弃用荒废,虽栏杆等已失损,但桥的主体架势,古韵风貌依然如故。2010年,万福桥被列为桐庐县文物保护单位。 因修建马岭古道耗资巨大。投资人胡仲仁的资金已难确保,建造万福桥的方案确定后,便需要向社会各方募捐求助。其间,找到了严洲府(现建德梅城)一位寡妇。该妇家资甚丰,常年吃素念佛,乐做善事,凡修桥铺路造寺庙,均能解囊相助。万福桥的求捐人向该妇讲述了马岭古道上建造此石拱桥的计划,并生动描绘此桥的地理位置为“三州一埠”处。从积德行善考虑,寡妇答应并资助了相当大一笔钱款。 一年后石桥建成。按照习俗,建成后要举行“圆桥”仪式。“圆桥”仪式会邀请所有的捐款人前来参加,捐款数额最大的梅城妇人自然是在请之列。该妇从梅城通过富春江乘船到芦茨埠头,再换坐专门迎接她的轿子进入白云源的大山中向茆坪行进。一路上山弯水绕,道路盘旋,在芦茨的风坑,妇人见延伸在山涧林中的山路不见尽头。待轿到五云岭山脚,抬头仰望得翻越的高高的五云岭,妇人叫停了轿夫,说明因身体缘故不再前往。但还是婉转地留下话来,让迎接她的村民转达:一是不管你们怎么样说(指“三州一埠”),我捐钱给你们造桥,是我的心意;二是请我参加仪式的心领了,请回去代我向村里的百姓道个万福。 虽然“三州一埠”之说实属夸张,让人误以为茆坪是“大地方”。但真要凑起来还真有,“三州”是:桐庐富春江镇石舍村的长州,建德姚村乡的毛州、梓州;“一埠”是:八郎埠(亦叫挂篮埠,村民挑水、洗菜的溪旁石埠)。 关于石桥取名为万福桥,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因造桥的钱款除了寡妇资助外,大部分是千家万户的募捐,寄托着千家万户之福。二是借了该妇参加“圆桥”半途而止,向当地百姓转达谢意,道个万福之说。 仁寿桥 仁寿桥是马岭古道上的桥梁之一,石桥长12米、宽3.3米,位于茆坪的西村口,是进入茆坪村的标志。古代,从富春江进山的人们,到了此处,便到茆坪村了。 考证史料,修建马岭古道的当年,并未建此石拱桥。由于修路资金的拮据,为节省资金,便就地取材,建了座简易木桥。以大树作梁、木板作面的木质便桥,居然一走便走过了元、明、清三个朝代。 到了1922年,茆坪村人仇芾伯,别号“长寿先生”,见木桥经风吹雨打日头晒,容易受损,需要经常维护修理,有心改善此桥。毅然决定独自出资,改木桥为功能永久、造型美观的石拱桥。石桥建成后,长寿先生亲自取其名为“仁寿桥”。 仁寿桥的建成,不仅是对马岭古道茆坪段的完善,而且还是茆坪村口景致又一改观。古时文人见景生情,作有《仁寿桥闻钟》诗,诗中写道:“曙色当窗梦不成,披衣策杖小桥行。禅房未见双扉启,但听钟声杂水声。”仁寿桥与溪对岸的灵古寺相呼应,被古人命名为茆坪村的一组景观,称“仁寿闻钟”。今天,保留完好的仁寿桥不仅依然忠于职守,而且成了村落的一个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 姊妹古柏 ![]() 姊妹古柏 在历代茆坪村民的尽心呵护下,村里古树保留多生长好。古树散布全村,村西有香樟、黄连、麻栗,村东的广玉兰、桂花、柿子,村中有香樟、苦槠,村南的扁柏等。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有26棵至多,其中以村南那一对古柏为神奇。 扎根村南的两棵古柏,如相互携手的姊妹,并肩走过了1300余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尽显苍劲骨气。 怀着对祖先的敬仰,善良的村民中,流传着许多与姊妹柏树相联系的美好故事。如文安郡始祖胡国瑞所以率领胡氏家属迁徙至此,及其后来所以安居乐业,传种接代,兴旺发达,除了自然山水等优良的地理风水,重要的还有这两棵神采奕奕、气宇轩昂柏树的恩赐。 茆坪村落地形似梭子,村民比喻成为一艘整装待发的大航船。船的桅杆就是那高高耸立的两棵古柏。意蕴着茆坪村民只要齐心协力,积极进取,就能乘风破浪,不断前进的美好愿望。 自古以来,姊妹柏树被茆坪村民奉为吉祥的神树。每到清明节,村民便前往祭拜;每逢敬神祭祖等活动时,都要在树上采撷几支树叶,相随供神之需。凡此种种,祈求神树保佑全体村民能够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诚然,耸立千年的姊妹双柏,却命运多舛。仅在现代近年,原本伸展自由、粗壮健美的几杈粗大分枝,因树冠遮挡了一片稻田的阳光,竟被无情地截去;另有粗大的分枝,被超强的大风撕裂折断,留下多处的严重伤疤,至今十分明显。然而,神奇的千年古柏,虽然经历了愚昧的伤害与不测的损伤,却“身残志坚”,依然生机勃勃。 “村义团” 那是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的真实故事。咸丰辛酉年间(1861年)九月,“长毛造反”的战火蔓延到了白云源(芦茨)区域。乱军所到之处,肆无忌惮地抢劫百姓的财物,放火烧毁各村的重墙峻宇。在茆坪,还残忍地杀死了负母避乱的村民胡绍康。 在乱军的逼迫下,为保卫家园,激愤的茆坪村民联络邻村数百人,组织起“白云源义团”进行抵抗。白云源义团推举胡镜渠为团总,胡莘恬为副团总。胡镜渠还捐出家资,供给义团集训等军用,对团员进行集中操练等活动。义团“择年壮善火器者为先锋,其有力者扼在害,严逻察,磊石为碉……”并与建德红岭的义团分守白云源(芦茨)溪域的东西两个重关要口,合力抵抗来侵之敌。在关键的五云岭交战中,熟知地理又英勇善战的白云源义团充分利用山形地貌,取得了抗击敌寇、守卫家园之大捷。 被区区一个小山村义团战败的长毛部队岂能善罢甘休,便集结起占据严州府(即现建德梅城)内所有青壮年兵力,准备择日出击,攻打白云源。得此消息后,白云源义团一方面与红岭义团作好应战准备,另一方面将此信息通报了官军,此时官军驻兵于淳安,正伺机攻打严州府。于是共商合谋,作出联手配合的作战计划。待严州府的长毛部队在白云源义团的挑衅引诱下,倾巢直奔白云源之际,官军趁虚而入,轻松攻占了严州府。途中的长毛部队得到州城沦陷的消息后,知已中计,却悔之莫及,无心恋战白云源,逃离而去。 战乱平息后,朝廷拟表彰抗乱作战有功的茆坪白云源义团,义团遂推荐以孝殉难的胡绍康作为第一人选上报。咸丰皇帝亲颁“平寇圣旨”一道,予以表彰。胡氏家属以及茆坪村民视“平寇圣旨”为最高的荣誉象征,至今高悬在胡氏宗祠第三进的正上方,借以教育后人,启迪传承弘扬。 茆坪时节 ![]() 茆坪过时节 流传千年的桐庐“南乡”(富春江以南乡村)“过时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个“不是过年,胜似过年”的民间节日。据传,过时节最早起源于白云源(芦茨溪)区域,为的是纪念陈老相公——一位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好官。抬“芦茨菩萨”——陈老相公塑像,便是时节活动中的一项保留节目。由村民组成的抬菩萨的队伍,幡旗高举,彩旗招展,唢呐嘹亮,锣鼓喧天。在人们的围观簇拥下,行游于各个村落,场景甚是热闹。 茆坪村的时节,与南乡的其他村落大同小异。但凡时节期间,外请剧团,内舞龙灯。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张灯结彩;同族相聚,亲朋相会;杀鸡宰牛,摆开宴席。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即凡到家里的人,均为座上客,不分陌生熟悉、贫富贵贱;多多益善,以显示热情红火。与春节相比,形式近似,但场面的热闹程度要高得多,凸显其“清闲过年,热闹过节”的特征。 茆坪的过时节活动,曾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一度中止,改革开放后又重新恢复。茆坪村过时节的日子,定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五至十七,共三天。与时节相关,茆坪还有一个特独习俗,即村里老人如要做寿,仪式全都集中在过时节的日子里进行,这为“不是过年,胜似过年”、全家大团圆的时节习俗增加了许多闹趣。 粮仓轶事 ![]() 茆坪粮仓 在茆坪村文安楼东侧、几幢村民住屋夹着的旮旯里,有3座不起眼的圆柱体“小屋”静静地伫立着。它们是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用于存放稻谷的粮仓。追溯这组小粮仓的前因后果,能清晰地看到当年的茆坪村民战天斗地,艰苦卓绝,改荒滩为粮田,变缺粮村为余粮村的光荣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前的茆坪村,由于人均耕地少,生产的粮食难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每年都得吃国家“返销粮”。6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全体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田造地十数年,硬是将周边沿溪的荒滩缓坡改造成为一丘丘粮田,村里的农田扩增了400余亩,村民人均耕地从0.23亩增加到0.78亩。其后,茆坪村民继续贯彻“以粮为纲”的方针,发扬科学种田精神,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脱掉了吃“返销粮”的帽子,一跃成为全县的余粮村。茆坪村因为艰苦的奋斗精神,优良的生产业绩,成为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大队(村)之一。 有了余粮后的茆坪村,积极响应党中央“广积粮”的号召,村民又在储余粮、存好粮的仓库上想办法、动脑筋。其时,在去大寨等北方农村的学习取经中,带回了圆柱形仓库的储粮经验。之后便趁热打铁,以当地传统的“三合土”为材料作墙体,小青瓦为屋顶,建成了这3座圆柱体粮仓。其中2座是大队的,1座是第六小队的。粮仓占地小而容量大,每只容积有40立方米,可储存稻谷近20吨。与当地传统的储粮方法比较,除了隔温、防潮等共同特点外,突出之点是密封性好,防鼠害。 世事变迁,昔日这3座急中显智、功能实在的小粮仓,今天仍在朴实地向每位来访者讲述着茆坪村优秀的创业史绩及其聪明才智,并且因其体态美观、别具一格而成为一处吸引游客参观游览的特色景观。 |
| 原标题: 古风雅韵话茆坪(下篇) |
| 作者:王伟成 网络编辑:俞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