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施肩吾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4月27日 08:21:30 星期六 |
2 施肩吾缘何离开西山 ![]() 根据史料记载,施肩吾在外出求道的时间曾经长期隐居于洪州西山(今南昌一带)国内有不少的古代道教名山,施肩吾为什么对洪州西山情有独钟呢?西山,又名南昌山,位于江西洪州(即今江西省南昌市)之西的新建县内,地处赣江下游,滨临鄱阳湖(古名彭蠡,彭泽、彭湖),山环水绕,景色秀美。相传“东晋时,道士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所辖),家住南昌,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今湖北省枝江县北)令。感晋室棼乱,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东晋宁康二年八月十五日(公元374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世称“许真君”或“许旌阳”。故而西山名闻天下,有“游帷观”、“万寿宫”等道教宫观,是古代一处道教圣地。宋《群斋读书志》卷四中说,施肩吾“以洪州西山十二真君羽化(古人称成仙为羽化,即变化飞升之意),慕其高风,高蹈于地。”正是他选择西山修道的原由。 施肩吾入山修道,已是五十岁上下的晚年了。《论道·为政》曰:“四十而不惑”。意指四十岁的人遇事能明辨不疑,何况他五十岁入山修道,凭借他早年积累的知识、处世经验,性格和志向已经定型,他选择的道路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特别到了耄耋之年,三十年的修炼成果颇丰,更是不可能会改变自己信仰而变异思迁。那么在多年的修炼之后,施肩吾选择离开西山这个修炼之地,必然是有着不得已的原因。 古人云:“诗言志”。诗为心声,诗中寄托着作者的感情、理想和抱负。因此,对于施肩吾行踪的考究,我们也可以从他晚年所作的诗作中寻找轨迹。他的《喜友重相逢》:“三十年前与君别,可怜颜色夺花红。谁知日月相催促,此度见君成老翁。”此诗应该是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分水故乡时所作;还有《仙客归乡词》二首:“六合八荒游未半,子孙零落暂归来,井边不识捎云树,多是门人在后栽”,其二“洞中日月洞中仙,不算离家是几年;出廓始知人代变,又须抛却古时钱”。用字平白易懂。“六合”指天地四方:走出家门,看见一代代子孙的成长,少年儿童见面叫他“爷爷”、“太爷爷”就要给一个“红包”了。他在诗中以“仙客”、“洞中仙”自称,“游未半”指云游天下,修仙还未完成;特别是诗中还有一个“暂”字,更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暂归来”?因为“游未半”,离开西山是为环境所迫,所以无可奈何,只有选择“暂归来”作为权宜之计,日后自己还是要继续走修道成仙之路的呀!真可谓“只字片言,可明百意”。一个“暂”字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言外之意,可谓意味深长啊! 分水的严志明老师为了解开此中之谜,查阅了一些史料,《唐诗鉴赏辞典》诗人年表史事栏中记有:“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容管军乱”;“十二年(858)岭南、湖南、江西、宣州军乱”,这一带都在江南、江西及周边地区;白话《资治通鉴》二百四十九卷唐纪六十五宣宗中的记载更为详尽,今摘抄主要内容如下: 1.“大中十二年,六月丙申日(初六),江西军队叛乱,都将毛鹤驱逐了观察使郑宪”。 2.“冬十月,皇上以光禄寺韦宙的父亲韦丹,对江西有德政,以诏命(韦)宙为江西观察使,动员邻道(当时,以山川形势,全国分为十五道,江西、湖南属江南西道)的兵士以讨伐毛鹤”。 3.十二月韦宙经过襄州(属山南东道,唐时辖境相当今湖北省襄阳一带),西京长安从水路在汉水乘船入长江去江西,经此为捷径。徐商(襄州长官)派遣都将韩季友率领“捕盗将”跟随同行。(韦)宙到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季友请求率领部众从陆道小路上走,当天刚破晓,已经到了洪州,州人还不知道,当天杀了毛鹤以及他的同党五百余人,把他讨平了。韦宙奏报已克复了洪州,奏请把“捕盗将”二百人留在江西,以季友为都虞侯。 这里不妨将施肩吾生平年表排一下:生于建中元年(780),元和十五年40岁(820)中进士,太和中49岁(约829)入西山修道,大中十二年79岁(858)江西洪州军乱,从六月初六一直到年底才平息,在这七个月时间里,刀光剑影,兵荒马乱,烽火四起,腥风血雨笼罩下的洪州一派恐怖气氛,宁静的西山也难免不受侵扰,使他昼夜惶恐,寝食难安,迫使他离开了西山,从入山到离山连头搭尾正好三十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三十年潜心修道,使施肩吾成为一位得道高人,按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耄耋之年,心理成熟,志向坚定,他的业绩和当时崇道的社会环境,都难以改变他的信仰,这在《仙客归乡词》中已显露无遗,造成他离开西山,回归故乡的原因,只有一个——战乱。 |
原标题: 再说施肩吾 |
作者:杨露萌 严志明 王顺庆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