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施肩吾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4月27日 08:21:30 星期六 |
在之前的“人文桐庐”专刊中,我们曾经从施肩吾的轶事、诗文等方面对这位我县先唐时期诗人进行过介绍。然而施肩吾早年从文,中年从道。除了诗词歌赋外,其人在道家研究、养生医学方面亦有着成就。下面,我们就从这些地方入手,去了解施肩吾的另一面。 ![]() 1 施肩吾的养生理论 施肩吾在青少年时代曾苦读经书,十数载寒窗,辛劳终于换来了收获,在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及第进士。他本可从此涉足仕途,求取一般文人学士企望的荣华富贵。然而他生性高洁,且畏宦海风波,故终生不仕而隐身入道,长期隐居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今江西新建县西,又名南昌山)修炼,自号栖真子,世称“华阳真人”。在隐居洪州期间,施肩吾著有《养生辨疑诀》、《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华阳真人秘诀》、《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另尚有诗集《西山集》10卷存世。施肩吾作为一名潜心修炼的道士,他对养生、气功、生育等医理均有相当的研究,颇具心得体会。 道家重于养生。潜心于道教的施肩吾也形成了自己的养生思想:在倡导精神修养的同时,注重形体的保养。从而使得神形俱旺,心身两健。 根据2001年《中医文献杂志》第一期的《施肩吾及其医学见解》一文的记载:施氏说“古今上圣真人,未修炼,先修养。”在精神修养方面,他倡导在葆养“元气真精”的前提下,保持心宁神安,恬淡虚无,“不悲不乐”的最佳心境。施肩吾坚信“学道可长生”。因此,他自撰的座右铭就充分体现了清静无为、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思想。施肩吾在座右铭里明确指出:“元气真精,能得万形。其聚则有,其散则零。我气内闭,我心长宁。至人传授,小兆谛听,如病得愈,如醉得醒。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心淡而虚,则阳和集;意躁而欲,则阴气入。心悲则阴集,志乐则阳散。不悲不乐,恬淡无为者,谓之元和。清静无为,不以外物累心,则神全而守固。”关于自制省欲,施氏认为其养生意义非同寻常。他曾撰句:“世人谁不爱年长,所欲皆非保命方。” 在形体保养方面,施氏主张要养生有节,不使形劳。倡导不及不过,不偏不倚的中和养生法则。施氏将之作了简明的概括:“不欲远唾以损气,不欲疾步以损筋,不欲极视而昏睛,不欲极听而伤肾,不欲久立而伤骨,不欲久卧而伤肉。”这些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经验里提炼出来的,言之成理,行之有效的养生法则。不仅如此,施氏还进一步指明了具体的养生注意事项:“沐浴不可当风。”风为百病之长,人在沐浴之时,由于腠理开竦,风邪容易侵入皮毛为病,故这一提醒诚为中肯的衷告。同时“多睡浊神,频醉散气,多汗损血,力困伤形。奔车走马,气乱而神惊;望高登峻,魄散而魂飞。养形之道,安而不劳,劳而不乏。其力静而不挠,挠而不乱。其气外有所补,内有所益。然后识五行以保全冲和之气。外固内真,两皆得趣,可以长久矣。”这里谨告世人养生贵在动而有节,劳而有度,而毋使其至极,极则必反。这些从实际生活里提炼出来的延年益寿,防病抗衰的养生之道,与祖国医学中所表述的养生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对于生男生女的医理阐述,施肩吾则认为“父精先进,母血后行,血包精而为女;母血先进,父精后行,精包血则为男。”这一生育别论,在祖国医学孕产生育发展史上有一定影响,可谓自成一家之言。 施肩吾除了在养生、气功、生育诸方面有所阐述之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则十分重要而珍贵的医学资料,那就是他忠实记载的唐代最早的换义眼的史料。施氏曾写过一首富有调侃意味的诗,名叫《嘲崔嘏》。诗云:“二十九人及第,五十七眼看花。”倘若没有注释,读者只能以为二十九人中必有一人是独眼,并且可能心存困惑与不解。幸有注文道明了原委:肩吾与嘏,元和十五年同第,嘏旧失一目,以珠代之。施嘲之云云。这则非常简明的记录,是我们目前已知最早的关于唐代有以珠代目以为义眼的文字说明。 2 施肩吾缘何离开西山 ![]() 根据史料记载,施肩吾在外出求道的时间曾经长期隐居于洪州西山(今南昌一带)国内有不少的古代道教名山,施肩吾为什么对洪州西山情有独钟呢?西山,又名南昌山,位于江西洪州(即今江西省南昌市)之西的新建县内,地处赣江下游,滨临鄱阳湖(古名彭蠡,彭泽、彭湖),山环水绕,景色秀美。相传“东晋时,道士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所辖),家住南昌,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今湖北省枝江县北)令。感晋室棼乱,弃官东归周游江湖。传说东晋宁康二年八月十五日(公元374年)在南昌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世称“许真君”或“许旌阳”。故而西山名闻天下,有“游帷观”、“万寿宫”等道教宫观,是古代一处道教圣地。宋《群斋读书志》卷四中说,施肩吾“以洪州西山十二真君羽化(古人称成仙为羽化,即变化飞升之意),慕其高风,高蹈于地。”正是他选择西山修道的原由。 施肩吾入山修道,已是五十岁上下的晚年了。《论道·为政》曰:“四十而不惑”。意指四十岁的人遇事能明辨不疑,何况他五十岁入山修道,凭借他早年积累的知识、处世经验,性格和志向已经定型,他选择的道路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特别到了耄耋之年,三十年的修炼成果颇丰,更是不可能会改变自己信仰而变异思迁。那么在多年的修炼之后,施肩吾选择离开西山这个修炼之地,必然是有着不得已的原因。 古人云:“诗言志”。诗为心声,诗中寄托着作者的感情、理想和抱负。因此,对于施肩吾行踪的考究,我们也可以从他晚年所作的诗作中寻找轨迹。他的《喜友重相逢》:“三十年前与君别,可怜颜色夺花红。谁知日月相催促,此度见君成老翁。”此诗应该是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分水故乡时所作;还有《仙客归乡词》二首:“六合八荒游未半,子孙零落暂归来,井边不识捎云树,多是门人在后栽”,其二“洞中日月洞中仙,不算离家是几年;出廓始知人代变,又须抛却古时钱”。用字平白易懂。“六合”指天地四方:走出家门,看见一代代子孙的成长,少年儿童见面叫他“爷爷”、“太爷爷”就要给一个“红包”了。他在诗中以“仙客”、“洞中仙”自称,“游未半”指云游天下,修仙还未完成;特别是诗中还有一个“暂”字,更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暂归来”?因为“游未半”,离开西山是为环境所迫,所以无可奈何,只有选择“暂归来”作为权宜之计,日后自己还是要继续走修道成仙之路的呀!真可谓“只字片言,可明百意”。一个“暂”字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言外之意,可谓意味深长啊! 分水的严志明老师为了解开此中之谜,查阅了一些史料,《唐诗鉴赏辞典》诗人年表史事栏中记有:“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容管军乱”;“十二年(858)岭南、湖南、江西、宣州军乱”,这一带都在江南、江西及周边地区;白话《资治通鉴》二百四十九卷唐纪六十五宣宗中的记载更为详尽,今摘抄主要内容如下: 1.“大中十二年,六月丙申日(初六),江西军队叛乱,都将毛鹤驱逐了观察使郑宪”。 2.“冬十月,皇上以光禄寺韦宙的父亲韦丹,对江西有德政,以诏命(韦)宙为江西观察使,动员邻道(当时,以山川形势,全国分为十五道,江西、湖南属江南西道)的兵士以讨伐毛鹤”。 3.十二月韦宙经过襄州(属山南东道,唐时辖境相当今湖北省襄阳一带),西京长安从水路在汉水乘船入长江去江西,经此为捷径。徐商(襄州长官)派遣都将韩季友率领“捕盗将”跟随同行。(韦)宙到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季友请求率领部众从陆道小路上走,当天刚破晓,已经到了洪州,州人还不知道,当天杀了毛鹤以及他的同党五百余人,把他讨平了。韦宙奏报已克复了洪州,奏请把“捕盗将”二百人留在江西,以季友为都虞侯。 这里不妨将施肩吾生平年表排一下:生于建中元年(780),元和十五年40岁(820)中进士,太和中49岁(约829)入西山修道,大中十二年79岁(858)江西洪州军乱,从六月初六一直到年底才平息,在这七个月时间里,刀光剑影,兵荒马乱,烽火四起,腥风血雨笼罩下的洪州一派恐怖气氛,宁静的西山也难免不受侵扰,使他昼夜惶恐,寝食难安,迫使他离开了西山,从入山到离山连头搭尾正好三十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三十年潜心修道,使施肩吾成为一位得道高人,按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耄耋之年,心理成熟,志向坚定,他的业绩和当时崇道的社会环境,都难以改变他的信仰,这在《仙客归乡词》中已显露无遗,造成他离开西山,回归故乡的原因,只有一个——战乱。 3 施肩吾在澎湖 从近年来的考据中,人们认为施肩吾应当是开发澎湖第一人。施氏后人曾经査阅过大量相关历史资料: 1.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时,进士杜臻的,《澎湖台湾记畧》称:前代事不可考,隋开皇(公元581—600年)中,遣虎贲郎将阵稜帅师至其地,虏男女数百以还。唐施肩吾有诗云:“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盖也至焉者。 2.清初,頋祖禹《读史方舆记要. 巻99.福建和泉州府澎湖屿》一文载:澎湖屿在巨浸中,环岛三十有六。唐元和施肩吾率族人迁居澎湖。 3.清朝时连横所写的《台湾通志》,该通志巻一中有如下记载:“澎湖与中国通久矣,而見于籍者則始于隋代耳。及唐中叶施肩吾率族人迁居澎湖,其《題澎湖屿》一诗,谓鬼市盐水,足見当时之情景。” 4.清连横《台湾诗乘》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台湾之名始于明季。而澎湖见于隋代。及唐中叶,施肩吾率其族人而居此。” 5.在《台湾文献丛刊》第064种上也有记载:“及唐中叶,施肩吾,率族人居此。肩吾,汾水人,唐中举进士,隐居不仕,有诗行于世。”其《題澎湖屿》云:“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另外,施氏《施氏宗谱》中对此也有记载。在贤德世德堂《施氏宗谱》万历三十三年的序中,找到有如下一段话:“吴兴施氏溯源于魯,为姬姓之后,施伯以施为姓。汉唐以來,代有伟人皎然,翘然天下莫知有施氏也。第历世之久,迁徒靡定,或移家八闽,卜筑三吴。或寄居瀛东,寓居南粤。椒耶远條,本源莫辬。然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荗枝繁,不离本根。……”我国古时对今日的日本及硫球、台湾泛称之东瀛。澎湖也属东瀛范围之内。“寄居瀛东”正是指寄居澎湖吗?査《澎湖志》称:明嘉靖·隆庆《泉州府志》亦云:“澎湖讼者,取决于晋江县”。澎湖在晋江县之东,当然是瀛东了。所以“寄居瀛东,寓居南粤”,就是对施氏族人迁居到台澎一带的记叙。 根据目前存在的三部《施氏宗谱》载:“施肩吾生于唐建中元年三月五日(公元780年),卒于唐咸通二年九月九日(公元860年)终年八十二岁。”而施肩吾为道时间,据《西山集》自序:“二十年烟萝松月之下”則应是不少于二十年。根据《肩吾及笫告》记载,施肩吾三十五岁中举。按上述时间推算:施肩吾享寿八十二岁,三十五岁中举,为道二十年左右,那么他去台湾的时间,应在五十五岁多一点。相当于在唐开成(公元836—840年)年间。那么他在台湾的居住时间,从移居澎湖,到后來病死,大约是不会超过二十五年。 分水的严志明老师认为,施肩吾之所以去了海外,可能是受到秦始皇时方士(通晓神仙方术的道士)徐福(一作徐市)的影响。徐福,字君房,瑯邪(今山东胶南南)人,为迎合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方,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叫蓬莱、方丈、瀛州,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因而请得童男童女数千人,乘船入海求仙,结果一去不返(见《史记·秦始皇本记》及《太平广记》)。有人认为,徐福在海外已得道成仙,乐不思蜀,不愿再返回大陆。施肩吾是否有此想法,我们不可妄加定论。 |
原标题: 再说施肩吾 |
作者:杨露萌 严志明 王顺庆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