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见行人几番老 |
http://www.tlnews.com.cn/ 2013年04月27日 08:26:53 星期六 |
——读徐凝诗《古树》 古树欹斜临古道, 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 树见行人几番老。 徐凝,分水柏山人,晚唐诗人。徐诗《古树》,应写在徐游长安“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后,诗朴实无华,多有感慨。《古树》似一幅绘于千年前的水墨写意画,耐人品读。 暮秋时节,向晚时分,长亭外古道边,一株老树佝偻斜依路旁。秦风汉雨,岁月淘空了老树胸中的积蕴,“枝不生花腹生草”,枝干上被苦雨浸染的杂草、苍苔以及枝头点绿在显示古木生命的顽强。树前一位老者拄杖蹒跚徘徊,人依树树傍人,相与凝视,互为心语。诗情画意深蕴着一个深沉的话题,一个老树与老人都不愿触及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老!品读之中仿佛是树与人在对话。“枝不生花腹生草”、“树见行人几番老”,他们在互揄对方的“老态”,互不为然,全然不顾自然规律无情,没去深思对方身上己发生的这些事情,也正在和将在自已身上发生。诗的深意是在告诉人们,生命是在不知不觉中老去,不会像一年一度的秋叶飘逝那样明显。要“把握”好各自的年龄段,要能以体贴的心态设身处地去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老去。 读诗说老,想起近日在一本杂志里,读到的一篇议“老”的短文。作者“生出几道皱纹,拔掉几根白发”,在担心自己将会变老,担心自己将“与一些令人厌恶、可怜害怕成为的人越来越像”。他眼里“老人总是穿着不合体的衣服(很奇怪,老人好像穿什么衣服都不合体了),目光油腻腻的,有一种恶戾之气,他们聒噪善辩,说什么都不假思索,好像世上再也没有值得费脑筋去想的事了;摆出一种无赖样,好像在说:我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子”。作者感叹:“假如真变成那样,真生不如死。”也许作者想到了,所说的会不会真的是某一天的自己!觉得话有些过了,又加了一句自嘲自解的话:“或许因为我们还不够老,老到某个时候,对自己就会宽容,无论变成什么样子,都可以接纳。”可他仍认为:“老,大概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不断放弃自尊,变得面目全非,却毫无愧色,能自圆其说。渐渐溢出边界,直到失去了人应当有的轮廓。”人的轮廓?我想,作者当时是否正在和某位有恩怨的上了年纪的人在过不去?如此说说仅仅是释解心中之气而已,他内心并没想到自己会老,更没想过自己会老成那种样子。看过这些文字心里有点别扭,不是滋味,不是因为自己年已桑榆,是在想我们这些老人,真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又当如何? “不知老之将至”,常人心态,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活感受。按传统说法,人上六十就步入老年,但许多刚步入老年的人有时很难从内心接受把他归入“七老八十”的“言行”。但是老人回首去日,却会是另一种感受,报载一轶事,齐白石九十岁时,与友人一起欣赏他七十岁那年画的一幅画,齐老说:“你看我年轻时画得多好!”白石老人认为七十岁那时他还很年轻。而真如上文所言,到“某个时候才宽容”,那你在渐渐变老的这不算短的一段时间里,时不时在想“假如那样生不如死”,是不是活得太累了?你那个年龄可能会说:人生也许不要那么长,可随着年岁徒增忖度来日,又有几人会想让自已止步八十呢?说这些,不是想与后来人较劲,不服老,是心里确实难以接受作者文中的“老”,是在担心自己缺乏感知力,不知自已老到了什么程度。“养小日日鲜,养老日日厌”,是新陈代谢规律使然,往深处想,文章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是在告许老人,对自己的老,应该有自我感知力。 老人,让我们把握好自己,如一位睿智老人病中所说:“当我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孩子;当我是个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于我的一切。”年轻人,不要担心老去、不要嫌恶“老态”,不要自已跟自已过不去!朱自清在一首名诗上加了几个字,改得实在好:“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愁怅近黄昏。”老人心态如此,何况后来者!让我们一起随着自然的节拍,自信、淡定地享受人生的每个时段。 |
原标题: 树见行人几番老 |
作者:冼逢周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