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蓝天就拍照,“蓝天综合征”真是病? |
http://www.tlnews.com.cn/ 2015年07月03日 09:11:04 星期五 |
网友 梦幻光影 摄 “蓝天综合征”一词最早诞生于网络,又称“北京综合症”,网友归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一遇到蓝天便心情愉悦,兴奋不已,舒适度爆棚,幸福感大增,并伴有呼吸畅通,心律平稳,爱出门拍照留念、狂刷频发朋友圈等异常行为。多发于长期居住北京等地饱受雾霾折磨的群体。” 但凡头顶出现一次湛蓝的天空,社交平台总是会被晒蓝天的喜悦撑满,继“北京蓝”后,“武汉蓝”、“长沙蓝”等各地“蓝”也随之出现,“蓝天综合征”的“症状”一次次得到印证。难道原本用于调侃的“蓝天综合征”真是一种病? 蓝天白云确能带来幸福感 长期从事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吴建平介绍,人的心理状态与气候确实存在某种关系,天气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也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吴建平介绍,国外研究者利用电话采访,问受访者在1-10点量表上进行评定,10表示最快乐,1表示最不快乐,以此评价当时心情快乐的程度、整个人生快乐的程度、对整个人生满足的程度(生活幸福感)。其中一半的采访者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另一半的采访者则在阴雨绵绵的时间进行。结果显示,晴朗天气里,人们不仅感到自己心情快乐、也会将整个人生评价为快乐,同时感到生活幸福感的程度也更高。 天气影响心情的例子不仅中外相似,古今也相同,“天昏昏兮人郁郁”等诗词,就是指在阴雨绵绵季节,人们精神较懒散,心情不畅快。“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气象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散无力,甚至导致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吴建平说。 “蓝天综合征”VS“蓝天综合症” 在新浪微博上,话题“蓝天综合征”有17万阅读量,是“蓝天综合症”阅读量的十倍,然而还是有不少网友无法分清两者。 吴建平介绍:“征,指特征,即人们看到蓝天时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前述的“主要临床表现”基本可以概括,而“蓝天综合症”中的“症”,指症状,“一般我们说什么什么的症,一定是不适应的表现,是少数现象。如果看到蓝天时人们会表现出一种‘蓝天综合症’,这说明我们把正常的现象看成了反常,也说明蓝天对我们成了稀缺资源,成了很少能看到的现象。” 吴建平表示,人们对污染越熟悉,就越不会被污染烦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味觉有适应性,其实视觉也有适应性,人类对环境的知觉适应性,时间越长,适应性越强。 所以北京灰蒙蒙的天空突然变为通透的蓝,反而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因此大家很躁动不安,出现了‘反常’的行为。”吴建平认为“蓝天综合症”的调侃说明,人们适应灰蒙蒙的天空,却很不适应突然出现的蓝天,“我们似乎得了一种不适应蓝天的综合症。” |
原标题: 遇蓝天就拍照,“蓝天综合征”真是病?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