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享春意别忘“春捂” |
http://www.tlnews.com.cn/ 2014年02月26日 08:54:14 星期三 |
2月19日刚刚迎来24节气中的雨水,这几天,天气仿佛应景似的,细雨纷纷。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这两天走在街上,爱美的MM们已经迫不及待穿上了丝袜。 其实,雨水季节,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也就是气候刚转暖的时候,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 缘由:为什么要春捂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地减衣服。 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别是,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凉致病。由于中国在同纬度上春(秋)季升(降)温最急,因此才诞生了中国特殊的“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气候:气温起伏春捂秋冻有讲究 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时间:春捂秋冻到底“捂”多久 春捂秋冻,“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思考:怎样判断要不要“捂” “捂”的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其次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最后还要注意昼夜温差。这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疑问:每个人都要“捂”吗 其实,春捂就是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 “捂”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便可适当减少穿衣。 提醒:专家提醒“捂”别过了头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注意:爱美女人别过早换装 肩周炎、膝骨关节病是女性高发的疾病,分析原因与穿着也有很大关系。很多爱美的女性在气温回暖之后,早早地脱下棉衣。这些行为为此后肩周炎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年轻时不注意保暖,空调房间穿超短裙、无袖的衣服,肩关节、膝关节不能有效保暖,年龄大了之后就会出现骨关节病。 女属阴,男属阳,一般在50岁以前,男性相对怕热,女性相对怕冷。更年期之后女性也可能出现阴虚火旺的现象。所以爱美女性要注意保暖,避免上了年纪以后,肩周炎、膝骨关节病发生。 穿衣:春捂最佳穿衣原则 “上薄下厚”是春捂最佳的穿衣原则。这是因为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因此初春时节,人们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即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健身:天冷应避室外锻炼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万物生长,人体也如植物般慢慢“舒展”开来,以适应新的气候。一年之计在于春。身体经过一冬的“藏”,在春季应该逐渐增加活动。春季养阳主要是通过锻炼提高心肺脏腑的活动能力,但在“倒春寒”的时候,不建议进行积极的锻炼抑或进行室外的高强度锻炼。 专家表示,人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当天气变化太大,气温过低时,没必要在低温中坚持锻炼,这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而且容易损伤正气。此时应该尽量避免到室外活动,等温度回升,天气稍好的时候再到室外锻炼运动。 这一周雨水缠绵,气候仍湿冷 记得上周二,桐庐还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天气十足寒冷。但到了双休日,在温暖的阳光下,坚硬的大地仿佛一下子被解冻似的,春日气息隐约可见。 周末过去了,晴朗暖和的天气早已和我们say goodbye。从2月24日起,冷暖气团不时交汇,谁也占不了绝对的上风,所以常常“哗啦啦”一阵雨。春天到,桐庐大地已逐渐迎来雨水的缠绵。 虽然树枝都还光秃秃的,虽然吹来的风里还有丝丝寒意,但冬天已经开始“松动”。周末的广场里,有人放起了彩色的风筝;河岸边的柳树枝上,鼓起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小苞…… 春天慢慢走来,冬天正在逐渐退场。从2月23日开始,我们已经进入到“八九”了。按“数九寒天”的算法,一年当中最寒冷的“九九寒天”还只剩下“八九”和“九九”了,以今天来算,就只剩17天了。 你看,不管怎样,冷天剩下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好时节就要接踵而来了。二月大地回春。三月桃红柳绿。四月草长莺飞。五月槐花开。六月赏绿荷池。七月绿树浓荫。八月海滩看焰火。九月清冽的空气里弥漫桂花香。十月红叶漫山。十一月铺满银杏叶。十二月节日盛装。再坚持几天吧,等最后的寒冷消散,接下去的每一天,都将是最好的时光。 你看,虽然这个星期,雨水相伴,不过不用烦恼,或许这正是春天的前奏曲。 (记者 叶 钽 整理)
| ||
原标题: 初春时节,享春意别忘“春捂” | ||
作者: 网络编辑:殷卫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