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如何发新芽?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03月02日 09:19:24 星期三 |
——来自儒桥村的调查报告 ![]() 儒桥村位于我县西北部半山区,三面环山,两面临河,北连05省道,交通便利,地处分水江上游,山清水秀,风景宜人。面积5.16平方公里,全村有农户527户,1582人口,耕地面积1361亩,林地面积6600亩。辖儒桥(旧称赵家、陈家)、茅山、前岩坞口、麻坪4个自然村。 儒桥茶产业由来已久 一条蜿蜒而行的溪水穿村而过,古朴的桥、巷和老房子陪伴着儒桥人过着古朴恬静的田园生活。初来乍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庄山水好,田园美。 至于为何村名叫做“儒桥”,据当地老人介绍,儒桥之“儒”因村民喜爱读书,书香味浓而得名,儒桥之“桥”大概是因为村里的那座古石洞桥。 这里不仅文化底蕴丰厚,而且这里还是分水镇制笔产业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知识青年就在儒桥村大礼堂生产出了第一支竹杆笔。村内不仅工业产值可观,农业生产也非常不错,全村现有茶叶面积11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茶园面积420亩,该村名茶“雪水云绿”通过有机茶认证,现已成为我县主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早春时节,晨曦初露,在儒桥茅山茶叶基地,放眼山间,成行连片的茶叶郁郁葱葱,沾满雨露的有机茶园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儒桥村茶叶基地大多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四季雨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无水、土、气等污染,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儒桥有机茶。2006年7月,该村茶叶基地通过有机茶认证、无公害茶基地认定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同时,有机茶种植由于其投入少、见效快、销售稳定,因此村民的积极性很高。据介绍,近几年优质春茶每斤价格一直稳定在300元左右,新上市的茶叶有的每斤高达1000多元。 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 然而,也有一些现象让村里的干部非常头疼。“我们的茶园太老了,都是些老茶树,再想从它们身上出经济效益是越来越难了。”该村党总支部委员伍旭荣说起村里的茶园一脸的无奈。据了解,儒桥村茶园大多数开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距今已有40年历史,现在已逐渐进入衰老阶段。 茶园老化严重,长势差,茶叶的产量自然上不去;产量低,经济效益差,村民自然不会花心思去培育管理。如此一来,便是恶性循环。“我们的茶园大部分茶叶的亩产只有100公斤,还有约30%以上的茶园直接就荒芜掉了。”想想以前儒桥茶叶的辉煌,再看看落下个如今的处境,村党总支部书记吴慧星也非常难过。村里80岁的老村民卢永寿介绍,儒桥村的茶叶早些年非常有名,省市有关部门都专门前来考察调研过。而如今,由于部分茶园分散到户,经济效益低,不少零散茶园杂草丛生,直接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的自然生长状态。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茶园的品种。因为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茶园的良种非常稀少,缺株短行也很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我们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承包儒桥村茅山茶叶基地的负责人汤如坤介绍说。 既然知道茶园老化、产量低下,那为何不对茶园进行低产改造呢?汤如坤也很无奈地说:“经费投入不足怎么改造提升呀?我们也很希望让这些老茶园重新焕发新生机。”据了解,近几年来,村里对茶叶生产上基本没有进行立项和具体投资,低产茶园改造和良种发展进度比较缓慢。 据了解,汤如坤承包茶园的前五年里,一直在抓茶叶的产量。尽管产量是有所上升,但茶叶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茶叶的生产成本在提高,特别是采茶工的工资这些年涨了很多。”该村党总支部委员伍旭荣介绍说,茶叶的采摘期非常集中,现在村里的小工工资一天差不多要80元,如果是专工,那么一天得要120元。“一方面,如果是自己的茶叶,采摘了一天,卖掉鲜叶后,可能连工资都采摘不来;如果请外地民工采摘,一个是难找,另外,即便找来了,采摘技术不过关,鲜叶的损失也很大。”伍旭荣认真地说道。 因为茶叶采摘成本高,没有多大利润,很多村民根本不愿采摘。该村村民陈立新家有8分田茶园,现年30来岁的他正在大城市跑快递,茶园平日里由老母亲看管。“茶叶面积这么少,人工工资又这么高,采采不划算,还不如让它荒着呢。”陈立新老母亲的话说得非常干脆。 小面积的是这样,那大面积的呢?情况基本上差不多。汤如坤说:“因为老品种经济效益低,我投入了近10万元对茶园进行了部分品种改良,但是,我承包的面积有400多亩,想在短时间里进行品种改良哪来这么多资金呀?再说了,机器设备又不能抵押,融资很困难的。” 改换品种走机械化之路 ![]() 针对情况,记者走访了县农业局茶叶站。“茶叶是我县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茶叶收入一直是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也出台了《关于改造提升茶产业的若干意见》。”茶叶站站长姚福军介绍说,“在改良品种方面,县里的政策明确要求加快茶树良种化基地建设,对规划连片新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10亩以上、对衰老低产茶园进行换种改植、对企业建立良种茶繁育基地,达到一定条件后给予补助。针对儒桥村当前名茶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特点,我建议发展无性系良种,如浙农117、浙农139、龙井长叶、白茶等品种。” “同时,针对解决劳动力不足,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我觉得应该走机械化采摘、修剪之路,只有工效提高了,生产成本才会降低。”当然,他也说到,可以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茶叶品种与茶类结构并根据不同品种特性与开采期进行合理搭配,错开茶叶采摘期,提高茶叶品质和设备利用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为茶叶增效、茶农增收带来更大的可能。 记者手记: 一个星期的蹲点中,记者三次来到茅山茶叶基地。基地面积非常大,基础也很好,但这些年的发展势头却并不快。究其原因,问题不少,如茶园良种少、管理粗放、生产成本过高、投入力度不大等,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树种的老化问题。 确实如此,儒桥大面积的茶园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30%以上的茶园现在直接处于荒芜状态。要想在这样的基础上,把这个村的茶叶经济发展起来,更新换代乃当务之急,品种调整已是迫在眉睫。 当然,要给茶园更新换代,那就要趁此机会着力改良种植优良品种。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品种直接决定茶叶的品质与市场前景,名优茶与大宗茶、高档名优茶与中低档名优茶的价格相差如此悬殊,究其原因,是品质,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湖龙井、祁门红茶、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价格能一路走高,而有的茶叶永远洗脱不了“粗茶”之名。 蹲点采访中,茅山茶叶基地负责人汤如坤说的话很让人思考。“承包基地的前五年,我一直在提高产量上下功夫,虽然产量上去了,但经济效益并没有上去。”确实如此,产量上去了,与此同时生产成本也增加了,加上品质没有变化,茶叶还是卖不了好价,茶农照样“折本”,长此以往,积极性自然受影响。 那么,如何进行品种更新换代呢?个人觉着,良种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和关键。其一优良品种直接决定名茶的上市时间。俗话说“茶叶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是个草”。发展种植龙井43、乌牛早等特早生品种,再辅以早生栽培技术,可以使新茶上市时间提前1个月,如此一来,直接带来的优势就是商品优势和效益优势。 其二,优良品种还能直接改善茶叶品质。品质好,自然市场行情好,价格当然也卖得高。针对儒桥茶叶发展的现状,可以在认真分析调研的基础上,按照符合当地实际的茶叶区域布局,立足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扬长避短,选准优良新品种。同时,还得分析、预测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趋势,定位好当地茶叶的发展方向,切记不可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
原标题: 老树如何发新芽? |
作者:程少凤 何蓓蓓 王柏春 徐军勇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