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皮鞋”何日再“亮”?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03月09日 09:51:11 星期三 |
——来自松村的调查报告 讲起“罗山皮鞋”,老桐庐人都知道,上世纪90年代初期能穿上一双罗山皮鞋那可是很时髦的事情。“罗山皮鞋”的发源地在今百江镇的罗山村和松村村等地,而制作皮鞋最多的要数松村。因为当时属于罗山乡,所以制作出来的皮鞋统称为“罗山皮鞋”。然而,岁月蹉跎,风靡一时的“罗山皮鞋”在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后,如今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 A 90年代的1700万,“罗山皮鞋”也曾辉煌过 一条窄窄的直路直通松村,从百江镇政府出发还有15分钟的车程。驱车来到松村,一幢高高的房子,红色的外墙砖、蓝绿色的玻璃窗,在村口就能远远望见,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很久以前的建筑物了。松村的党总支书记邓樟富介绍,那就是以前“金剑”皮鞋的厂房,现在村里还有四五家加工厂在做外贸加工。创建“金剑”牌皮鞋的张爱五,如今也已经改名为张斌,而“金剑”皮鞋厂现在也已经成为一家专门做半成品的外贸加工厂,生产的都是拖鞋和沙滩鞋,是松村目前最大的加工厂。走访中,记者发现,除了张斌的加工厂发展得较有规模外,其余的几家也就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罗山皮鞋”最辉煌的时候是在1989年至1995年,当年张斌的制鞋厂年效益就在1700万以上。仅在松村就有四五十家皮鞋厂,而在罗山村还有一家制革厂,原料供应也非常方便。由于那时的罗山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人流、车流较为集中,运输也较为便利。这也给“罗山皮鞋”走出大山提供了便利。在与邓书记的交谈中,记者发现,以前的“罗山皮鞋”大多是纯手工制作,是粗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员工的制鞋技术是“一绝”。不少技术纯熟的熟练工都成为了“香饽饽”,每逢过年,包车送员工回家的场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罗山就已经出现了。 B 工艺简单的加工点,“罗山皮鞋”已今非昔比 ![]() 沿着一条黄泥小道,从村口走进了这幢高大的建筑,上世纪90年代的制鞋辉煌显然已经流进历史长河,现有的只剩下斑斑锈迹。见到张斌,他正在忙着和工人一起把包装好的半成品搬运到货车上。“因为我们的加工工艺并不复杂,所以90多个工人都是本地的普通村民,只有两个管理人员来自江西,还是从做‘金剑’的时候就跟着我的。”张斌介绍,自己现在的厂主要是提供半成品,接单干活,鞋厂的效益一般。 当记者问及是否还想重新做回“罗山皮鞋”,张斌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我们这里的地理位置不行,地处偏僻,现在就连有技术的熟练工都很难招到,就算招到几个,也很难留得住。”张斌无奈地说,因为在温州皮鞋的冲击下以及一些外在因素的作用下,“罗山皮鞋”垮了,不少本村和外地的熟练工都走了,把“罗山皮鞋”的技术也一并带到了海宁、桐乡等地。记者在生产厂房里发现,在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基本上都是一些妇女,而男职工的年纪都很大,整个厂年轻的工人几乎没有。想要“罗山皮鞋”重新站起来,光靠这批人确实不行。 “如果能像分水镇的制笔业一样,把一些零散的加工企业聚在一起,互通有无,汇聚人气,那么有了人气就不怕招不到工、留不住人。”松村的邓书记也告诉记者,想要罗山皮鞋再次站起来,除了人员和技术跟上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如今的制鞋业已经不再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了,光靠纯手工也能打出一片天,现在需要的是技术,讲究的是市场占有率,如果政府能够提供机会组织人员一起外出考察学习、引导本地的年轻人继续从事制鞋这个行业,并能够提供招聘的相关信息,同时给予资金方面的扶持,擦亮“罗山皮鞋”会有那么星火光亮的机会。 C 只要企业主动,“罗山皮鞋”再“亮”仍有望 ![]() 因为如今的松村多为家庭式的加工点,在没有接单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冷清场面。 熟练技工难招到,扩大规模缺资金,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点成主流,一系列的问题似乎成为“罗山皮鞋”再“亮”的瓶颈。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百江镇分管工业经济的叶爱军副镇长。 “我们百江镇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口号,那就是‘重兴罗山皮鞋’,但是现在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员问题。”叶镇长告诉记者,就百江镇的经济实力来看,只能帮助这些加工厂通过融资来扩大规模,松村的霞飞特制鞋厂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发展起来的。松村目前为止最大的制鞋厂就是张斌的制鞋厂,如果他还想进一步扩大规模,想要把制鞋厂搬到交通相对便利的百江镇的其他地区,镇政府会提供最大便利,规划出土地,让他重新建造厂房,扩大企业规模。至于“招工难”,尤其是招技工难的问题,今年的春季招聘会上,镇里就派了专人和松村的制鞋厂负责人一起到桐庐去招人。同时还提早反馈给他们相关的招聘信息,尽量帮助他们招到想要的技工。 那么,松村的“罗山皮鞋”能否像分水制笔产业一样,划分出一个功能区,把零散的制鞋厂聚集在一起发展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松村还有四五家制鞋厂,但是,要他们也一起搬迁,还是存在着困难。“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松村的其他制鞋厂的负责人安于现状,想要重兴‘罗山皮鞋’,他们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叶镇长说,百江镇政府将会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只要他们有了困难,镇政府都会竭力帮助。随着杭黄高铁、临金高速的开通,百江镇的地理位置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这也将有利于“罗山皮鞋”重新“亮”起来,甚至走出百江! 记者手记:在松村蹲点调查的一个星期里,听到了关于“罗山皮鞋”时代的很多故事,有令人骄傲的成绩,也有令人惋惜的结局。从这些故事里,明显可以感觉到“罗山皮鞋”的分量与意义,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双皮鞋,它承载的是那个时代人们勇于创造事业的一股闯劲和拼搏之力。 而面对如今“罗山皮鞋”的一蹶不振,技术、工人、资金、地理位置都成为了限制或者是阻碍“罗山皮鞋”重兴的阻力。“罗山皮鞋”的兴旺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如今经济发展这么快,各种民营企业纷纷崛起,想要在“大浪淘沙”的环境里摸爬滚打出一片天地,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更需要企业家自身的闯劲和拼搏。记者认为,“罗山皮鞋”想要重兴,就不能安于现状,必须要“内外兼修”。 外修,当地政府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不能光喊口号。百江镇的地理位置就整个桐庐县来说,是较为偏僻的,但是完全可以把握“临金高速”等交通道路发展的机遇,显示出百江镇的全新优势。此外,把松村等制鞋厂聚集到一个工业区内,打响工业区的名气,让各个制鞋厂之间可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对招工信息的反馈,帮助企业招聘员工,也可以在百江镇内,通过宣传、文化传播等各种方式,向年轻人传播“皮鞋文化”,引起年轻人对“罗山皮鞋”的兴趣,继续传承“罗山皮鞋”的手艺。 内修,现存的制鞋厂的企业家不能“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必须重拾“闯劲”和“拼搏之力”。在蹲点的这段时间里,记者反复问及现在还在经营制鞋厂的老板,只有一个人还想着希望可以重兴“罗山皮鞋”,其余的几家制鞋厂的负责人都表示,已经没有实力再去“闯”了,现在这样的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形式,也可以养活家庭。这样“安于现状”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重兴“罗山皮鞋”最大的阻碍。百江镇分管工业经济的副镇长叶爱军也曾跟记者说过,现在的阶段,政府部门只能最大程度的做好“服务”工作,只要企业有想法、有要求,就尽最大可能帮助企业发展,但是这个“服务”的前提,就是这些企业自己“有想法、要发展”,而不是政府逼着他们“去发展”。 如果能在“内外兼修”上下功夫,“罗山皮鞋”的重兴想必不再是一句口号了。 |
原标题: “罗山皮鞋”何日再“亮”? |
作者:钱 晶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