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统筹 实现科学发展 |
http://www.tlnews.com.cn/ 2011年01月31日 09:30:05 星期一 |
县统筹办负责人就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问题答记者问(上) 城乡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县委《关于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42号文件的出台,城乡统筹发展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让广大读者知晓了解这一战略性、全局性工作,本报特邀县统筹办负责人就读者关心的若干问题进行解读。解读分上下篇,敬请垂注。 问:为什么现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答:“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工作,也叫“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也有的称“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谐发展之路”。为什么现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这么轰轰烈烈,成为中心工作、一号工程?我觉得最大、最简单的背景是:虽然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视和强调的发展战略,但前些年这个战略在实施的时序安排上,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上。有个比喻是“城市乘飞机发展,农村乘汽车发展”,虽然都在快速发展,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存在。现在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上,就有条件也有必要把发展重心放在“四农一村”上,实现城乡一体、城乡融合,让农村和城市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度、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所以,统筹城乡发展是宏观战略、是宏伟蓝图、是宏大工程,对我们来说是重大希望、重大机遇、重大挑战。 问:县委县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具体如何体现? 答:坚持以民主促民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问: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答: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按中等城市要求规划建设县城,按小城市要求规划建设中心镇,做大城市、做新农村,增加居民、减少农民,走“增城减乡、增居减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 问:我县如何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之路? 答:坚持特色发展,构建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 问:我县统筹城乡发展今后五年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到2015年,初步形成全县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一体化新格局,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00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建成以富春江山水风光为特色的现代化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全县城市化率达到68%;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先全省,农村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统筹的生产要素配置市场进一步健全,全县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 问:要实现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主要有哪些主要措施? 答:概括起来说,一是要加快实施融入战略,促进借势借力发展;二是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特色发展;四是要加快推进社会共享,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问: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融入步伐。我们县如何做到与杭州城区的互动融合? 答:按照“全面融入、主动对接、合理分工、借势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县的环境、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加快与杭州大都市的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步伐,努力建成与全市产业相配套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抓住政策机遇,从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土地开发、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结合“十二五”规划,积极谋划城乡一体化发展项目,努力争取上级最大支持。 问:我县与杭州的城乡对接,重点是什么? 答:以基础接轨和产业承接为重点,加快推进杭黄铁路、临金高速、钱塘江“黄金水道”、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轨道交通纳入全市规划,推进二三级客运网络整合改造,开通县城至杭州主城区的城际公交线路,中心镇至杭州主城区实行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不断优化综合交通体系,承接杭州主城区功能转移。建立我县与相关城区对口协作制度,主动与相关城区对接融合,加强与城区工业项目的产业链合作和差异化发展,积极共建区县协作产业集聚平台,引进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形成“双赢共兴”局面。建立与对口城区的乡镇结对制度,深化“联乡结村”活动,加强“村企结对”工作,明确帮扶重点,增强经济薄弱乡镇、村的“造血”功能。 问: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规划是龙头。我县在区域规划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 答: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制定集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为一体的发展规划,构建“中等城市(县城)—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以大带小、节约土地的网络化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以省级开发区、重点工业功能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园区、旅游综合体等为支撑的产业布局体系,促进空间拓展、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资源节约、生态优化。启动新一轮镇、村规划修编,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定点规划,制定集中居住区配套规划,完善覆盖城乡的交通、给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社区管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布局。 问: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县城按照中等城市的标准加以建设,具体有哪些设想和举措? 答:按照中等城市要求规划建设县城,促进县域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到2015年,县城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通过空间布局的整合,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推动桐君街道、城南街道、旧县街道、开发区、新城的协调发展,构建以富春江为轴,南北片区为两翼的城区框架格局。加快推进城中村拆迁改造和城郊村改造,积极实施浮桥埠区块和洋塘西路改造工程,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迎春商务区和滨江、剪湖综合体建设,规划建设高校综合体和高铁综合体,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创经济,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注重县城与开发区、凤川—江南新城建设的统筹,抓好规划衔接、功能互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推进,优化公共交通网络,促进互动发展。 问:我县对今后五年镇乡发展有什么样的定位和实现途径? 答: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按照小城市定位推进分水、横村、富春江、江南等中心镇建设。明确发展要求,分水镇要发挥副中心优势,进一步打造桐庐西部区域中心型小城市,到2015年镇区常住人口规模超过5万人;横村镇和富春江镇要利用邻近县城的区位优势,承接县城的辐射带动,打造城郊卫星城,到2015年镇区常住人口分别达到3万人和2万人;江南镇要以绿色低碳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到2015年镇区常住人口达到3万人。深入推进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认真落实县以上赋予中心镇的各项政策措施,各中心镇可根据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管理任务等情况,在额定编制总数内统筹安排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理顺县与中心镇的财力分配关系,财力适度向中心镇倾斜,县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县留成部分返还用于中心镇建设;在中心镇征收的其他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以外,原则上留给中心镇。加大中心镇范围内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对中心镇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支持中心镇成立土地整治和城镇投资开发公司,着力破解用地和资金难题。推进特色乡镇和风情小镇建设,优化完善其它乡镇建设和管理机制,争取使更多的乡镇建设成为特色乡镇。 问: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是农村。县委县政府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有什么考虑和部署? 答: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加快中心村、特色村建设步伐。到2015年,建成32个中心村和若干个特色村。以中心村为重点,以保留村为基础,深入推进“十百”工程、“城中村”改造、沿路沿江(河)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下山移民、生态村建设、农村庭院整治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工程。加快中心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民集中居住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建成一批人口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农村新社区。 问:在今后五年的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我县在基础建设方面有哪些重大设想和举措? 答:加快实施“一环(桐庐县城的过境公路)、四纵(临金高速公路桐庐段、16省道桐庐段、县道柴雅线、县道桐郑线)、八横(杭新景高速公路桐庐段、320国道桐庐段、05省道桐庐段、县道徐七线、县道钟洛线、县道分老线、桐庐县疏港道路、县道桐常线)”主骨架公路建设,全面实现“对外快速化、对内网络化”和“县域40分钟交通圈”。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增一级公路29.96公里,二级公路46.9公里,新(改)建农村联网公路150公里。开通中心镇至县城公交,加快农村客货运发展,完善农村客运站、候车亭建设,繁荣农村运输市场;加大公路安全保障设施的投入,全面提升公路服务水平。加快“黄金水道”建设,实施富春江和分水江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加快沿线码头和综合作业区建设,大力发展“黄金水道经济”。加快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以中心镇、特色镇和中心村、特色村建设为重点,加快供电、供水、通信、信息等公用基础设施和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问:节约、集约土地利用,是我们多年来努力的目标,我县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加快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答:围绕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2011至2015年,全县土地综合整治面积达到3.55万亩,土地复垦面积年均达到3000亩以上。建设用地复垦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在保证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后建设用地规模明显缩减的村庄,探索建立多种模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积极开展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改革,积极探索跨自然村、行政村甚至跨乡镇、街道集聚建设农民住宅小区的模式和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化水平。到2015年,全县以土地流转为主要形式的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
原标题: 推动城乡统筹 实现科学发展 |
作者:徐军勇 网络编辑:董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