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川街道“桐心”促同行“议事”促发展 |
http://www.tlnews.com.cn/ 2019年04月02日 09:11:34 星期二 |
近年来,凤川街道以“保障平台建设,助推产业升级,打造村美民富和谐新凤川”为宗旨,在行政区划调整、柴埠区块清零、智慧安防小镇征迁、岩桥大阜山征迁等一系列大事、要事中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基层协商民主为抓手,推行“桐心议事会”协商平台,通过集体议、上门议、圆桌议等不同形式,平衡利益诉求,谋求最大公约数,清淤点、通堵点、解难点,全面保障县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项目的落地。同时,凤川街道不断推出优化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环境的举措,为我县外来务工人员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为辖区企业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有序的生产秩序。 自去年我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凤川街道管理职责进一步扩宽,尤其是新划入的洋洲片5个行政村为全县服务管理流动人口的主阵地,企业用工的“聚集地”,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凤川街道住得安心,街道以桑园村为试点,以“桐心议事会”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桑园人之家”,让外来务工人员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桑园村有流动人口8000余人,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安徽、江西、贵州三地,由于生活习俗、行为习惯,包括语言各有不同,一直缺乏归属感,导致村内舆情复杂、居住环境不佳等问题,并且经常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村内的重要决策如果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与认可,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决策。”凤川街道桑园村党支部书记赵有金说道。 于是,街道和村干部以“自己人管自己人”的理念,从安徽、江西、贵州这三处主要流入地的人员中分别挑选3名长期稳定居住、思想素质较好、威信度较高的人员,作为“新桑园人”代表,经常参与村里事项决策过程,因事因需经常召开“新桑园人之家”协商议事会,逐渐形成“村-新桑园人代表-新桑园人”的管理体系,共同参与桑园村的管理建设工作。如此一来,桑园村长期因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而产生的系列社会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外来人员对于桐庐的归属感也逐渐加深。 就在“新桑园人”逐渐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小候鸟”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企业下班时间不固定,时常加班,大多数务工父母无法按时接送子女,为了能够让他们安心工作,不仅利用村里的大礼堂为他们的孩子提供课外学习场所,村里还邀请了退休教师专门负责孩子们的作业辅导。”赵有金说道。 起初村里的“本地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村委拿着村里的钱为“外人”办事。但渐渐的,大家发现这些暖心举措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体现了社会效益。更多的外来人喜欢长期“定居”在桑园村,村里的出租房管理更规范,居住人员的素质日益提高,村内的安全也更有保障,桑园村的问题一一破解。 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地民营经济更好发展的“软实力”。 管理以及服务好外来务工人员,就是服务好企业,助推好产业发展。凤川街道坚持服务大局,2019年将“新桑园人之家”社会化管理示范创新项目列为了街道2019年度民生实事项目。 就在前不久,凤川街道又召开了一场议事会,不仅讨论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商量企业招工难怎么破解。现场参与的议事人员当然缺不了“新桑园人”的代表。 桑园村家家利超市的老板吴加秋,是江西上饶人,夫妻两人在桐庐经营着一家小超市,十年的生活已经让他成为了“新桑园人”。“我之前也参加过四五次这样的会议,每次参会给我的感触都挺深。作为‘新桑园人’提出的建议、意见,村里都会及时进行协调和解决,对桑园整体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会上,吴加秋和其他议事会成员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为桑园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下一步,桑园村将在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美丽庭院、环境卫生、流动摊管理等问题上更大发挥“新桑园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将“新桑园人之家”协商议事机制在其他村推广、复制,让外来人员真正从“暂住”变为“居住”,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让管理规则无形于“自己家园自己建”的理念中。 对于凤川街道而言,管理与服务外来务工人员,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只是围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软实力”的一个方面。近年来,凤川街道一直在做的,是服务保障平台的“硬实力”,并在此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基层协商民主“商”与“议”的作用,遂成立的“桐心议事会”也成为街道充分发挥各方人士作用,谋求最大同心圆,围绕桐庐发展出谋划策的一个主平台。 说到征地拆迁,第一反应往往就是一个“难”字。过去,征迁者与被拆迁户之间是“一对一”的谈政策,拆迁户之间是“背靠背”的关系,操作和结果的不透明容易造成群众的猜疑和不信任,使得“早签吃亏,晚签得益”的思想盛行,严重影响征迁工作进度。为有效消除拆迁户观望和怀疑的态度,在智慧安防小镇征迁中,凤川街道多次召开补偿安置政策听证会,由有威望、敢说话的人大代表、党代表、退休老干部、村两委干部、征迁对象、评估公司参加,把诉求摆上桌面谈,以“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准”力促征迁“快马加鞭”。在柴埠区块拆后清零中,街道也是多次召开协商会议,推动落实了柴埠小区信号全覆盖、一区块安置房办证、开设便民超市、小区物业规范化管理等民生实事,助推了后续一系列工作。 征地拆迁,少不了协商,行政区划调整也少不了协商来凝聚民心。 “凤川街道办事处搬迁之后,翙岗村要冷清了!”“以后凤川人办事要到桐庐了,多不方便。”“街道区划调整后范围更大了,以后就是主城区的街道了,对我们三源片村的关注就少了。”……区划调整前,不少群众都有不理解与担忧。为平稳、有序推进此项工作,为群众答疑解惑,街道多次组织、召开各类协商座谈,把干部的顾虑、村干部的想法、群众的意见等当面说、集体议,协商中提出了很多建议、意见。如保留现有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方便原8个村家门口办事;加大翙岗集镇基础设施投入,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区划调整带来的好处;交通出行再便利,加快凤川街道公交城市化进程,方便老百姓的出行等等。 正因为调整前有了多次基础性、多层面、有实效的民主协商,经过数月的“磨合期”,崭新的凤川街道已经展现出“融入主城区、服务主平台”的新气象,以服务促发展,以协商转理念,在服务全县民营经济发展上,发挥街道特有的作用,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让更多生活在此的外来务工人员安心、放心,让更多的企业发展有了“稳定之心”。 (记者 钱晶 文/摄 部分图片由凤川街道提供) | ||
原标题: 凤川街道“桐心”促同行“议事”促发展 | ||
作者: 网络编辑:吴晓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