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韵味 |
http://www.tlnews.com.cn/2023年01月06日 09:02:39 |
■ 何炳英 驱车沿分水江逆流而上,再向分岭公路进军,便到了桐庐西北部。这里群山叠嶂、山水相映、景色迷人。就在这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有一个秀丽的小山村,地处临安、淳安、桐庐三县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县”“边陲小山村”之称,她就是合村乡岭源村。 每次往返岭源村,我总是下意识地抚摸她的色彩,感受她的韵味。这种色彩与韵味或许像一层独特的肤色,铺洒在目之所及的角角落落;又或似无形却又异常的能量,浸透在小山村的血脉之中。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一定能够真真切切地捕捉得到。 “岭源”顾名思义,“山”“岭”源源不断。她起源于南宋时期,原称小麻村,随当地文字音韵的变化,“麻”演变了“茆”,后称小茆坞村。明清时称生仙里,民国时称岭霞乡丹霞村。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小茆坞、岭源、诸家3个自然村合并为新“岭源村”。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经过月光斜照折射出美丽如画的朝霞或晚霞,“岭霞乡”“丹霞村”由此而得名。 30多年前我曾生活在这里,时光如梭,依稀的印象仍不自觉定格在已然逝去的曾经之中。所以每次念及她,脑海里首先映射出来的,每每总是“山”“岭”“坞”……。因为关于崇山峻岭、跋山涉水、肩挑背扛、贫穷落后,这里给我的印象中实在是太深刻了。 岭源村是被山岭包围着的,开门见山、干活爬山、出门翻山。往西翻麻岭,往北翻探汉岭,往南翻范家塔岭、鲍坞岭、前坑岭、洪坑岭,往东需爬龙潭岭。“山”与“岭”为岭源涂上了一层特别厚重的色彩,这种色彩深深地烙刻在了多少代人的心里呀。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岭源早已四通八达,现代化元素早已褪去了她身体的厚重枷锁,使她诱人的身躯裸露出来了。虽然那些山依旧存在,岭也还是那些岭,但山与岭却成了她独特的风景。许许多多早已悄然发生的变化,总是要待到身临其境之后,才有真切的体悟。 值得庆幸的是,退休后的我,与先生一起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来到小山村安度晚年。值此,我对她才有了全新的认识。 当我重回阔别已久的小山村,竟一丁点儿也找不到那镌刻在记忆深处的,被隐在深山的弊端。无论是用双眼摄取到的,还是心灵能够抚摸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野绿色。 如果以岭源为中心圆点的话,四周皆在1小时之内的交通便捷圈:向东驱车直达分水、桐庐、杭州,向西南方向驱车上麻岭盘山公路经三源村只需40分钟可达杭黄高铁淳安站,向北驱车半小时可达临安洪岭,向西半小时直达淳安临岐镇。便捷的交通圈,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加快了村民走向富裕的步伐。青壮年依赖便捷的交通纷纷外出走南闯北赚钱,腰包鼓起来后,一部分村民成为城里乡下均有房的“两栖人”,村里的偏僻角落也就有了一些闲置的房屋。村两委会对这些闲置房统一收回后进行精心设计打扮备“嫁”,目标是城里人。 在县委县府“五水共治”“十百工程”指导思想的贯彻执行下村庄变得恬静纯净。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背靠翠绿葱茏的青山,门前溪水潺潺,鱼儿欢快地游着,清澈的溪水两岸,绿树成荫,村口那株千年榔树枝繁叶茂,伸展的枝杈斜跨小河,似在迎接来往过客。映入眼帘的都是让都市人既羡慕又向往的绿色家园。难怪那么多的闲置房成了杭城人的香悖悖,一间不剩全“嫁”出去了。 当年那座堆放杂物蜘蛛织网的破旧礼堂装饰一新,静静地坐落在村庄的中心,但装扮一新的外观却散发出现代化的气息。这座集村史展览、文娱活动、党建展示,村贤能人亮相,村民红白喜事宴会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礼堂,是小山村的文化心脏,传承着文脉,留住乡愁,成为岭源人的精神家园。 这座被崇山峻岭包围的小山村,古时被称作“生仙里”,如今,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整个乡村区域升级为“生仙里风景区”。小山村不甘落后,依托独特的山水优势亮起了耀眼的光环,吸引着四方游客。 青翠绵延的山峦,就像披上了浓绿的盛装。 “丹霞山庄”“茱萸山庄”等生态农庄在山野的绿色中闪闪发光。“丹霞山庄”,光听这个名字,就已经让人心驰神往,遐想联翩了。这个农庄坐落在一个优雅的“U”形山坳之中,位于高高的探汉岭脚下,几间童话般的小木屋隐藏在绿色的小山坡上。倘若在夏日的晚上在此住一晚,且不说品尝山里人的土特美味、领略村风民情是如何的惬意,那入夜时分此起彼伏的蛙鸣声、蟋蟀声訇然作响,那极富弹性的叫声,就让人觉得分外摄人心魄。 沿着小山村境内的麻溪逆流而上,两岸悬崖峭壁,曲溪蜿蜒,出现在面前的是让人仰天长啸的巍峨高山,沟壑幽深奇诡壮丽。这里是神秘的北纬30度自然景观带,在这神奇的地质节点上,又诞生了生仙里新景点——“雪山漂流”。8公里长的惊艳峡谷,199米垂直落差,1000万方磅礴水量,利用天然优势打造了“五连发夹弯、绝壁千仞、深湾回旋、神秘溶洞、璀璨水门”等组成的特色漂流。 “岭源的山是绿色的银行,岭源的水滴滴变珠光”这话一点不夸张。这里除了原始的自然绿色植被外,居住在这里的山民靠山吃山,杉树、松树、毛竹、板栗构成了小山村的经济林,茶叶、山茱萸、桑叶、覆盆子是特色经济作物。尤其是祖祖辈辈种下的“摇钱树”——山核桃,依靠科学培育管理,种植面积越来越广、产量越来越高,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果”。当你来到鲍坞、正坞、专坞等坞岭,就仿佛来到了一个“山核桃树王国”。横看成岭竖成行,放眼望去满目皆是一望无际的山核桃林。白露时分,那成熟的沉甸甸的金黄色的山核桃果子压弯了树枝,风吹过,但听得噼啪的声响,地面上、水沟里、一个个山核桃满地滚落。小山村被誉为“山核桃之乡”名至实归。 沿着麻溪顺流而下,水势激流渐渐得以缓解,溪滩也变得更为宽阔。一座小巧玲珑的麻溪电站呈现在面前,它得益于境内丰富的环境资源。小山村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7.7%,因而水土保持良好,水资源充沛,给小小的电站带来了无限动力。别看它不大,装机容量却达1600千瓦,年发电600万度以上,且兼防洪、供水、灌溉等综合功能。 曾经的小山村正以轻快的步伐向现代化走来,她就像一位重新焕发青春的少妇,显得年轻而有韵味。正在开发修建的探汉岭古道成了四方来客休闲爬山的好去处;诸家村口的“十里茶道”香溢四方;一条新开辟的盘山公路直达又高又陡的觉道山,让山顶上的荒山都“绿”了起来。麻溪岸上精致的护堤围栏在夜色下灯光璀璨,那些乡村田野相连互通的曲径绿色小道成了人们饭后漫步、观赏田园风光、陶冶情操、体现浪漫色彩的绝佳处。晚饭后,华灯初上,村委办公楼门口的广场上,忙碌了一天的妇女们不约而同地从四方赶来,在音乐伴奏声中翩翩起舞…… 我爱着这个美丽的山村。这里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乃至一草一木,都成了我手机里的风景。从穷乡僻壤到生仙里景区的华丽转身,让我心潮澎湃,为此,喜欢动笔的我,特用文字来表达一下内心的感受与感慨。 |
原标题: 山村的韵味 |
作者: 网络编辑:杨露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