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桐庐年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01月14日 07:59:32 星期六 |
![]() 年俗:喝腊八送灶司贴春联 在过去,一进入腊月,桐庐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的吃了,除采办年货外,又要杀年猪、舂年糕、磨豆腐、沸油豆腐、铇龙须、酿米酒、做索面、刮蕃薯糕、拷冻米糖、搡芝麻糖、沸油鸡、包粽子等等。而这一切,都要从腊八开始。 ![]() 中国人自古有腊八喝腊八粥风俗。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习惯曾经一度消失。不过近年来又开始流行了起来。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随着佛教逐渐在民间开始流传,腊八粥的习俗,也已非佛门所有,而成为了一种民间风俗。后来,人们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八日这一天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一年的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以红小豆为原料,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而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天子或诸侯,在年终时候要举行祭祀八种自然神灵的仪式,称为蜡祭。蜡祭后来流行到民间,其习俗至今还有所遗存,就是腊月初八,据说,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史书记载,中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风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粥的食材配料并不固定。但以前的人都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其中米、胡萝卜、青菜,不可少。此外,还可以再粥中放入花生(或黄豆)、莲子、白果、豆腐或油豆腐、芋头等食材。腊八粥食材的多样化使得它变成了一种养生佳品。 从农历二十三开始,就要送灶司了。在过去的桐庐,二十三四送灶司、掸尘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古代人相信灶有灶神,灶神负责记录这一家人过去一年的辛劳功绩,并在一年的年底上天向玉帝禀告。灶神在农历二十三四这两天上天。于是便要在送灶神时先祭拜一番,而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桐庐民间送灶司菩萨,虽然仪式较简单,但也是件隆重的风俗事。这一天每家灶前都要供上祭品,炷香插烛,烧纸钱来恭恭敬敬地请(撕)下灶司神像,并把它放入火盆中烧掉,称作送其上天。送灶司这天除了敬有好酒好菜外,灶前放一碗糖开水是必不可少的,目的让灶司爷嘴巴沾得甜甜蜜蜜,希望它上天在玉帝面前多说些好话。这点倒是和北方人送灶神祭糖瓜有点相似。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大扫除以便迎接新年,而在除夕后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送灶司这一天,过去的要饭人还会打扮成朱墨涂脸,头戴官帽样子,到各家门前边舞边说上些吉利话来乞讨,俗称“跳灶王”。 过年,无论县城还是农村,家家户户贴大红春联和挂红灯笼是少不了的。人们在贴春联的同时,也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窗门上等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大多是将“福”字倒过来贴的,表示“福气已到”,此风俗目前还很流行。据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过去,桐庐船民还要在船头及船艄各放一箍交叉贴红纸的“青龙柴”,此柴是船家必不可少的过年之物,用粗细均匀的青柴对剖,两头箍以竹箍,其柴外长内短,竖放时成凹型,祈神祭祖时在凹处烧纸钱,俗称“青龙吉庆”。 (本文撰写多得桐庐民俗研究专家许马尔先生指导,部分资料来源于其民俗专著《山水推富春》,特此表示感谢。) ![]() 图/记者 何小华 赵丽 黄强 |
原标题: 欢欢喜喜桐庐年 |
作者:文/记者 杨露萌 网络编辑:叶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