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桐庐年 |
http://www.tlnews.com.cn/ 2012年01月14日 07:59:32 星期六 |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多少年了,那种感觉已经成为儿时记忆里永远珍藏的经典画面。而做米馃、打年糕、拉索面,这些温馨的画面则在伴随着我们一起长大的历程中被永恒地刻录在了我们的脑海中。随着空气中的年味越来越浓,春节又要到了。在龙年即将来到的时候,忙了一年的我们不妨暂时停下那匆忙的脚步,去追忆那欢欢喜喜桐庐年的难忘片断…… ![]() 年货:桐庐过年“三件宝” 过年了,自然少不了备年货。而在过去,桐庐人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必备这几样年货——索面、米馃、年糕。当这几样东西开始准备起来的时候,人们才会觉得,空气中浓浓的年味已经开始弥漫开来…… 米 馃 桐庐人过年,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一份米馃的。米馃,顾名思义,是一种由米制成的果状食品,主要由米粉制成,里面包有各种蔬菜、春笋、豆腐干等,是桐庐境内尤其是江南片农村一带盛行已久的一种传统食品。在桐庐,米馃又经常被称为“团圆果”,带有团团圆圆的意思,过去一般只在过清明、时节、春节、过寿等重大节日和场合,一家人团聚之时,才会享用这种食品。而且在桐庐人传统时节祭奠祖先神灵的时候,米馃也是供桌上一份必不可少的供品。 桐庐的米馃种类很多,而且每样米馃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名称外,还具备一定的民俗文化内涵。如过去农家供养匠艺人,招待他们的点心大多用“糊汤米馃”,此米馃是将米粉打成芡后,在锅内用铲压扁并划成小块,然后加水加冬菜或南瓜丝煮着吃,味道十分鲜美。将米粉打芡揉成丸子并压扁,上笼蒸熟后,再下油锅用南瓜丝或青菜炒熟,这就是别有风味的“油炒米馃”点心。“搁脚米馃”是掺入红糖水搓成圆形状的米馃,腊月二十四是送灶神爷的日子,桐庐民间祭灶司菩萨大多用这种米馃。这一天又是长工放年假的日子,由于过去主人会送些米馃给长工回家,搁脚即不做生活歇力的意思,故这一天的米馃称搁脚米馃。“落塘米馃”亦称“子孙米馃”,是丧葬习俗中盛行的一种米馃,当墓穴(金井)挖好,准备安放棺材前,土工口中念念有词地将米馃抛入金井,并分撒给送葬的亲人。还有一种“团圆米馃”,一般用梗米粉来做成。在吃的时候煮熟并放入红糖。这种米馃是民间婚嫁的时候新娘家用来招待迎亲客人的必备点心。在吃这种米馃的时候,你还得注意不能全部吃光,得在碗里留下一点,取“有余”这个好彩头。 在诸多的桐庐米馃,最为出名的数“金团米馃”,此米馃又称“汤包”或“麦馃”,为我县富春江南岸农村特有的传统点心。这种米粿外观洁白如雪,皮层糯软清香,猪肉、春笋、辣椒、油豆腐及腌菜等切细炒成熟馅包入,入口后,分外鲜辣甘香。而在北乡(富春江以北地区),人们更喜欢一种形同饺子的米馃,故有“南乡米馃北乡饺”之说。 桐庐民间的各种米馃大多是传统风俗点心。旧时,在传统时节祭祖祭神时,它是一种少不了的供品;农家遇喜庆事,几乎均要做米馃,此时的米馃大多要点上红点,有的还会做成兔、猪、狗等生肖形状,用来馈赠亲友或街坊邻里。江南农村还时兴做米馃的帮忙风俗,无论谁家做米馃,只要说上一句今晚我家做米馃,隔壁邻居的大妈大婶一定会上门来帮忙,因为做米馃需要的是一种热闹的氛围。 年 糕 现在人吃的年糕多半是采用机器加工制作而来的。方便则方便矣,但却少了以往那种手工打年糕过程带来的而快乐。如今,手工制作年糕又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实,人们的关注更多不是在吃上,而是在那伴随着“啪啪”石臼声的过程吧。 在过去,打年糕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不到火候难成年糕,打得不好不仅吃起来不细腻,而且存放时间也不长,容易裂开。首先要把糯米与晚米按一定比例掺和起来,晚米掺入比例的多少,视糯米品种的糯性。接着就要淘米了,磨米粉了。 接下来的步骤是蒸米粉、打年糕。打年糕可是一件体力活,也是一件技术活。以往做这项工作的都必须是身强体壮的年轻人。而如何舂好米粉也有讲究,舂得太过容易硬,舂得不足容易糊,将蒸熟后的粉倒在石捣臼里,一人抱起舂头进行舂捣。旁边一人先进默契的配合,浸过水的手快速的将粘在石舂头上的粉括算,将石臼里的粉快速翻动。一般是大的石臼可盛80斤粉,石舂头连木柄有20斤重,小的石臼可盛40斤粉,舂头连木柄有12斤重。将已经在石捣里舂透的粉团捧到做年糕的铺板上,进入做年糕的程序,铺板上放好一盘用黄膜和菜油做成的饼,用来做年糕时擦手,以防米粉粘手。做年糕前还要将粉团进行揉压搓,以求粉团柔韧糯软。考究的尤其准备送给亲友的年糕,还用两大拇指把侧边修平修光,似部队折被那样方正有棱。传统做年糕时还用印糕板,年糕的正背二面都印有吉祥花纹,农村里的人都要把年糕做出元宝,利市头(猪头)、鱼(年年有余)的形状,点上红点,都是为了图个吉利,反映了发间习俗追求平安和谐的美好愿望。等到年糕切出形状后,在靠墙畏风处一个挨一个立起来,几天后干了就可以取下来了,浸在水中,数月不坏。 ![]() 索 面 在桐庐新合地方,每当进入冬季,当地的人们就开始张罗着做索面,以备春节与过冬。新合索面又称长寿面,是桐庐民间传统食品之一。无论是县城或者农村,凡是过年过节,人们招待客人或者拜节送礼,总是少不了那一束束细长而又洁白的索面。尤其是老人寿辰或者是家里生孩子,更要以送索面相贺,而主人则要以鸡蛋索面来回请。 索面以新合乡引坑村的手工索面最为出名。这里的索面历史悠久,乃千年祖传食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这里出了个忠救王。宋真宗元年,也就是1004年,契丹南侵。数月后,战事日紧,真宗御驾亲征。辽邦见大宋兵强势众,便提出议和。几经磋商,双方议定于澶渊金沙滩盟约。谁知会谈进行到一半,辽主耶律隆绪欲翻脸擒拿宋皇。这时宋皇身后转出个“太监”来,逼退辽主后,背起宋皇冲下台去,突破重围直往河边上了船。却不料辽军早有埋伏,芦苇丛中驶出数十只牛皮艇,那牛皮艇虽小却很轻便,眼看渐渐逼近大船。此人便和杨延昭耳语,杨听后虽是连连点头,神色却十分沉重,说:“那只是太难为你了。”此人哈哈大笑道:“大丈夫生而为国,死有何惧。”便请宋皇换下了龙袍,由杨将军保护着向南而去。此人自己披上龙袍率领几个禁军上了另外一只船,直奔黄河口而下。再说那些辽军,只见宋船进了黄河,纷纷追赶而来,在河中心将船团团围住。此人耳听岸上号炮声,知道援兵已到,皇上已能脱险,大叫一声“你们来吧”跃入了苍凉的黄河之中……”这位大智大勇、卫国护驾的便是出生于桐庐新合的忠救王钟厚。此事,钟氏家谱也有有记载。公元1043年,皇上下圣旨,派宰相吕夷简封钟厚为忠救王时,钟氏族人以索面招待大臣,并以此面馈赠。吕夷将其带至皇宫,受到军臣百官和文人雅士的青睐,颇有盛名。 新合索面的制作并不复杂,主要流程是晚上和面,早晨拉面,日上三竿晒面,日差三竿收面。但其中的关键是控制好水和盐的量。这完全需要靠人的经验来处理了。调和的比例好,揉出来的面柔韧性好,有嚼头。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天气因素也很重要,必须选择第二天是晴天的天气做。 ![]() 年俗:喝腊八送灶司贴春联 在过去,一进入腊月,桐庐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的吃了,除采办年货外,又要杀年猪、舂年糕、磨豆腐、沸油豆腐、铇龙须、酿米酒、做索面、刮蕃薯糕、拷冻米糖、搡芝麻糖、沸油鸡、包粽子等等。而这一切,都要从腊八开始。 ![]() 中国人自古有腊八喝腊八粥风俗。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习惯曾经一度消失。不过近年来又开始流行了起来。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随着佛教逐渐在民间开始流传,腊八粥的习俗,也已非佛门所有,而成为了一种民间风俗。后来,人们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八日这一天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一年的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以红小豆为原料,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而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天子或诸侯,在年终时候要举行祭祀八种自然神灵的仪式,称为蜡祭。蜡祭后来流行到民间,其习俗至今还有所遗存,就是腊月初八,据说,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史书记载,中国喝腊八粥的风俗,在宋代已十分风行。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盛。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粥的食材配料并不固定。但以前的人都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其中米、胡萝卜、青菜,不可少。此外,还可以再粥中放入花生(或黄豆)、莲子、白果、豆腐或油豆腐、芋头等食材。腊八粥食材的多样化使得它变成了一种养生佳品。 从农历二十三开始,就要送灶司了。在过去的桐庐,二十三四送灶司、掸尘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古代人相信灶有灶神,灶神负责记录这一家人过去一年的辛劳功绩,并在一年的年底上天向玉帝禀告。灶神在农历二十三四这两天上天。于是便要在送灶神时先祭拜一番,而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报告。桐庐民间送灶司菩萨,虽然仪式较简单,但也是件隆重的风俗事。这一天每家灶前都要供上祭品,炷香插烛,烧纸钱来恭恭敬敬地请(撕)下灶司神像,并把它放入火盆中烧掉,称作送其上天。送灶司这天除了敬有好酒好菜外,灶前放一碗糖开水是必不可少的,目的让灶司爷嘴巴沾得甜甜蜜蜜,希望它上天在玉帝面前多说些好话。这点倒是和北方人送灶神祭糖瓜有点相似。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大扫除以便迎接新年,而在除夕后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送灶司这一天,过去的要饭人还会打扮成朱墨涂脸,头戴官帽样子,到各家门前边舞边说上些吉利话来乞讨,俗称“跳灶王”。 过年,无论县城还是农村,家家户户贴大红春联和挂红灯笼是少不了的。人们在贴春联的同时,也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窗门上等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大多是将“福”字倒过来贴的,表示“福气已到”,此风俗目前还很流行。据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过去,桐庐船民还要在船头及船艄各放一箍交叉贴红纸的“青龙柴”,此柴是船家必不可少的过年之物,用粗细均匀的青柴对剖,两头箍以竹箍,其柴外长内短,竖放时成凹型,祈神祭祖时在凹处烧纸钱,俗称“青龙吉庆”。 (本文撰写多得桐庐民俗研究专家许马尔先生指导,部分资料来源于其民俗专著《山水推富春》,特此表示感谢。) ![]() 图/记者 何小华 赵丽 黄强 |
原标题: 欢欢喜喜桐庐年 |
作者:文/记者 杨露萌 网络编辑:叶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