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不可懒 衣破不可脏 |
http://www.tlnews.com.cn/ 2016年11月17日 08:47:34 星期四 |
“好家风的故事”征文比赛优秀作品选登 起初我只觉得,家风只与名门望族有关,与普通家庭无关。比如我家,追溯起祖辈,都是因为谋生或逃难来到桐庐的,至今也讲不清根源所在,更说不上族谱、家风家规了。但在与母亲的交谈中,我逐渐意识到了周家家风,那就是“人可以穷但不可懒,衣可以破但不可脏。” 这句话朴素易懂,是小时候外公、外婆常对子女唠叨的一句话。母亲说,就是这句话让周家的兄弟姐妹在生活、处世上有“法”可依,有了内心准则。 妈妈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外公是4岁时随从事木匠技术的父亲从江山来到桐庐,说的是江山话,过的是寄居生活。外公22岁时与挣脱了童养媳身份的外婆结婚。一贫如洗的家,外公、外婆相依为命,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 当时社会物资匮乏,有些人甚至还觉得“干得多吃得多、干得少吃得少,干得多不如吃得少、省力省粮省衣裤”。而外公、外婆却不然,他们坚信“坐吃山空一辈子穷,劳动创造总有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除要求儿女个个争当劳动能手外,还特别告诫儿女们:“富春江的水是不要钱的,衣服脏了只要花点力气去江里洗洗就干净了,破旧的衣服,干净也漂亮;女人必须学会针线活,把破衣服补得好看也是一门手艺,这样的女人讨人喜欢;在家里吃饭吃的是什么,人家看不到,但一个人穿得怎样,一出门别人就能看出,周家人宁可穷嘴也不能贫衣。”长年下来,逐渐形成了“人可以穷但不可懒,衣可以破但不可脏”的唠叨语。 就这样,周家人在外公、外婆的熏陶下,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形成了勤洗衣服、及时补衣,不捧饭碗串门、不穿脏破衣服出门的习惯。不仅是习惯,也成了提升信心、奋发有为的动力所在。 外公青年时期是村里出了名的“老虎将”、“种菜大王”,到了中年成了最早的“万元户”之一,晚年则是“模范丈夫”、“幸福达人”。而且,他的子女个个有为,有从政的、有干技术活的、有搞经营的、有务农的,家家幸福美满。这大概就是“人可以穷但不可懒,衣可以破但不可脏”潜移默化的结果。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妈妈说她们姐妹小时候穿的衣服大多是一个传一个地穿,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他们的衣服总能保持干净,有补丁的衣服也很美,因为她们形成了缝补针脚讲究细密、左右对称的习惯。后来条件转好,过春节家里来了裁缝师傅,常常夸奖周家女儿手艺好。等到家里有了缝纫机,她们干脆只请师傅裁剪,缝纫活都自己干,还学会用绣花来点缀衣服。如今,妈妈还保持着废物利用、美化生活的习惯。 妈妈特别爱干净,凡来过我家的人总少不了赞许几句。然而,妈妈总说不如她的爸爸。1991年,外婆因高血压引发中风病,外公对外婆的照顾无微不至。外公每天要给外婆擦身,他不仅把毛巾分成洗脸的、擦身的、擦脚的,保持干净整齐,而且还把香皂按此分类,有序排列。其实,外公就是想用这种行为来表达对外婆的尊重和恩爱、对美好生活的珍惜,身体力行教育引导子女。在聆听妈妈叙说时,她的表情让我深深懂得这件事对她的刻骨铭心,也渐渐明白妈妈讲究卫生的初心所在。 今年正月初五,周家一个不落地拍了全家福,四世同堂,八十七岁高龄的外公神清气爽,讲起往事历历在目。我借机为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为“周家伐木来”。在群里每个成员畅所欲言、互通信息,写回忆录、写生活随笔、语音聊天、遇到喜事发红包……满满的正能量、其乐融融。最近,我们还掀起了周家家风家训大讨论,经反复斟酌,决定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诚信友爱,乐于奉献;求知好学,自重自爱”作为家训。我们期待用这个家训形成周家的家风,共筑周家人的精神家园。 |
原标题: 人穷不可懒 衣破不可脏 |
作者:孔令艳 网络编辑:卢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