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桐庐乡村民宿旅游经济发展的探索 |
http://www.tlnews.com.cn/ 2014年12月11日 09:36:04 星期四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种发展思路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有益的范式。 桐庐县隶属省城杭州,位于杭州的西南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桐庐曾因奇峰秀岭、洞奇石美而闻名于中国,更有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天目溪萦绕其中,可谓美景处处,令人迷醉。近年来,桐庐县顺应时代要求,发展生态文明,把本县的自然资源和美丽城乡提升转化为产业资源,让桐庐人民吃上“生态饭”,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这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就是发展“美丽经济”,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依托,以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以最美县城、美丽乡村、养生福地为载体,抓好生态养生、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在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吸引大量的城里人到乡村旅游和居住,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美丽城乡转为不竭财富。本文试图在城乡一体化的视角下,论述桐庐的乡村民宿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探讨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经济的价值所在,并提炼总结出其有益经验。 一、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民宿旅游经济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早在十九世纪,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阐明了城乡融合的思想。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了构建“乡村与城市的联姻,实现田园城市”的设想,并以此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也在其著作中主张“城市发展应形成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 综合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界,城乡一体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城市和农村在发挥各自的优势条件、利用彼此的资源要素的基础上,谋求共赢共生,并构成和谐发展的一体两面。它的外延包含了城乡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人口流动上的均衡发展:城乡政治上享有平等待遇——农民获得尊重并被善待,农村享有等量的发展权;城乡经济均衡布局、有机融合——城乡互相开放、互为市场;文化均衡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接近,城乡居民享受的文化教育资源趋近;城乡人口均衡分布——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在城乡之间生活居住,人口的分布趋向均衡。 (二)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表面上看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究其根本,它折射出的是当代中国人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一愿景的求索,牵涉到的是我们怎么完成宪法所设定的“人人平等”这一目标。尽管我国当前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人均GDP已超过6500多美元,但由于农业归属弱质产业的天然属性,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的现象仍未改变,农村地区获得的发展资源仍然有限,包括资本、人力、科技等要素仍不会大量地、自发地投向农业和农村。故此,就有必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并促进农村由小康走向全面繁荣。 农业和农村问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日渐成为国家的工作重心,也成为中央政策汇聚的焦点。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短短的一句话,抓住了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着重强调了以城乡一体化方式解决“三农”问题:要通过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并最终促进农村进步。“城乡统筹发展”的善治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时期,是城市和农村共谋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把城市、市民与农村、农民当作整体看待,通过综合谋划,统筹协调的方式来构建有机发展。它是在深刻反思我国城乡“二元对立”问题和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一种互补发展的思维。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以及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经济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看,城乡一体化在经济上的核心手段就是统筹产业发展,培育连接互动的城乡产业体系,并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城乡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的均衡配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在于城与乡两方面都发展,不仅强调乡村向城市靠拢,而且强调城市向乡村延伸。城与乡是“城乡一体化”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以城带乡”或“以乡补城”都是必要的。 乡村民宿旅游经济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种崭新的城乡互动方式,为城乡要素的有效流动注入了大量活力,同时也对农村的进步提供了巨大帮助。据外国资料记载,乡村民宿旅游最早起源于1855年的法国——一群贵族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学习和参与农村劳作,并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历经百年,在一些乡村民宿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国家,这已被看成是一种城乡有机连接、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它以乡村环境下独有的村庄韵味为旅游吸引物,依托乡村优美洁净的环境,在传统的农业休闲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格为包含住宿、度假等项目的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旅行方式,于城乡皆有益处:一方面,它不仅对农业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同时也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机会,使农村和城市产生面对面的连接;另一方面,乡村民宿旅游为城里居民提供了体验农村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享受乡土情趣,这满足了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居民的需求。他们向往农村恬静的田园风光,他们渴望去农村释放压力,让心情回归自然,到农村住上一两晚,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吃一吃农家菜。 伴随着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推进,近年来,我国乡村民宿旅游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占比已达三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比例超过一半。中产阶层由于具有收入水平稳定和闲暇时间宽裕的特点,已经成为农村新型业态的消费主力。据资料显示,2008年至2010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民宿旅游收入以年均超过40%的速度递增。仅在2009年,乡村民宿旅游行业已经形成800亿元的经营收入,带动近200万城乡人口就业,其中安排农民就业159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亿元。2012年,全国乡村民宿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2400亿元。这一系列数据告诉我们,乡村民宿旅游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能量。这种乡村民宿经济既是城乡一体化所带来的产物,也恰恰为城乡一体化的后续进程提供了巨大支持。 二、桐庐对乡村民宿旅游的有益探索 (一)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 伴随着杭州市“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桐庐在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桐庐按照“村美民富”的要求,分层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城乡统筹示范区、美丽乡村先导区、现代农村样板区。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日趋成熟,并有以下两个工作亮点: 第一是从源头和细节上做好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具体来看,桐庐重点实施了“清洁桐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涌现出了“清莲环溪”、“画中芦茨”等一批“美丽乡村”,为后续发展乡村民宿旅游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同时,桐庐按照城乡环境一体化的要求,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此外,县城实现了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行政村、农家乐和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全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常态化运行。 第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一方面,桐庐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桐庐精心设计了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并由此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桐庐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搞大拆大建,而是注重对原有村庄的整治提升,这样既保留了古村的韵味,又能够展现新村的魅力,像环溪、荻浦这样的古村已经在这个时代绽放光辉。参考桐庐的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再反观中国部分地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做法,存在一个错误的倾向——盲目模仿城市,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全面的城市化,以大为美,以新为美。不少农村地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就秉持了这种观念,往往一味地模仿城市。一些地区的乡村民宿旅游经营者按照城市的方式改造乡村文化景观,将农村原有的建筑换成标准化的水泥建筑,在农村地区建设各种时尚娱乐设施,直接导致乡村旅游景观的吸引力降低。而桐庐模式的经验在于,科学地编制一套彰显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对不同农村的特点加以分类并细化,重点建设中心村和特色村,全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卫生、文化文明一体化建设,并最终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生活水平提升统筹考虑。 (二)桐庐乡村民宿旅游经济的两种模式 有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系列成就,桐庐的乡村民宿旅游于此发轫。其中又以合村乡的“城里人的第二居所”和富春江镇的“画中芦茨”的乡村民宿旅游最为典型,形成了两种乡村民宿旅游的开发模式。 模式一:合村乡——“城里人的第二居所” 合村乡位于桐庐县西北山区,属于三县交界之处,距桐庐县城54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在唐朝宝应元年(762年)曾是昭德县城所在地,该村的“合村绣花鞋”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处在大山深处,合村乡几乎未受到工业污染,境内拥有第四纪冰川遗址峡谷胜景,沟壑纵横、乱石穿空、翘岩飞瀑、云蒸霞蔚、群山环绕、青嶂叠翠,境北仙姑尖高1007米,此外还设有省级猕猴保护小区。合村的山水极其秀美,风光令人赞叹。随着大溪漂流、农事民俗文化体验街、小木屋度假中心和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等项目的洽谈落地,合村乡的旅游民宿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和独有的悠闲、恬静的生活以及境内良好的人文景观,合村开创了独有的“城里人的第二居所”这一模式。 这一模式缘起于合村乡的一些村庄(如岭源村)的闲置房屋。这些闲置房屋由于历史或者现实原因,保有量并不小。其中,有一些闲置房屋是一户多宅的、建新未拆旧的存留旧房;一些是村民长期外出或者举家迁出后的空巢房屋;还有一部分是村民改善生活条件以后多出来的楼层和房间以及村集体所有的部分闲置用房如旧校舍、旧礼堂等。这些房屋长时间闲置不动,既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减少了村庄正常发展的可用土地,不利于村庄的长远发展。 面对这样尴尬的状况,乡政府和村集体在经过广泛调研和商议后,采取创新的方式,对闲置的房屋进行统一修整和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出租模式:由村集体对闲置用房,按照评估价统一向村民收购,再按照房屋质量、区域功能,由村集体统一对外招引,出租给城市人,并给其发放“房票”。城市人按照村庄规划,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等前提下自行装修,或自行居住,或发展民宿,这样城里人在山坞里就有了第二居所;二是出让模式:合村乡政府牵头成立合村乡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由该旅游服务中心统一对村闲置建设用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在符合“两规”的前提下,将闲置建设用地征为国有土地,按净地或带房屋进行公开招、拍、挂;三是联建模式:由城里人和本村村民联建,审批宅基地面积按本村村民允许面积核定审批,建房资金由城里人和本地村民协商出资,建设后的房产权为城里人与本村村民共有,确定相应权益。 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曾在调研中表示,岭源村是桐庐对农居房流转的一次试点和探索,近期来看是盘活了空心村的闲置资产,也保证了承租者的合法权益,让租的人更加放心,同时也让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如果成功的话,将在全县扩面推广;从远期来看,我们更加希望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居房入市流转,增加农民的收入。 据当地统计资料显示,合村乡闲置农房可整体出租房为66户,部分出租为71户,另有2户有意向“居农共建”;村级闲置物业可出让的有10处,现已从村民手中收整闲置房屋12幢,对20余户闲置房进行提升改造,新增床位160余张,民宿就餐点18处。有房无人的“空巢”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前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目前,已有来自杭州、绍兴的10余名教授、学者、专家医生及其家属入住岭源村,这里的老房子成为都市人在合村的“山村小舍”。该项目的实施,在2013年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上,也受到了汪洋副总理的肯定。 笔者认为,合村乡开发利用村内闲置民居和房屋,为城里人打造“第二居所”的意义在于:首先,对废旧、闲置房屋资源的整合利用,盘活了空心村的闲置土地和房产,为村集体和农民提供了短期性的转让收入和长期性的租金收入;第二,“第二居所”项目的广泛铺开,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和村庄知名度的提高;第三,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变得更加开阔,而销售零副食品也部分解决了本村村民的就业问题;第四,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城市居民来到农村,成为半个村民,可以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先进理念融入当地,将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实现城乡要素有效互动。例如,绍兴县中心医院专家叶利洪主任医师夫妻俩节假日来岭源村“第二居所”休闲,在与乡邻的接触中,他了解到山里人由于路途远,就医相对困难的情况。回去后,他就把山里农民缺医少药的情况讲给党员们听,党员们听后愿意用自己所长为山区农民看病解难。在纪念“七·一”建党92周年之际,他们从7个党支部里挑选了23名医学专家,专程从绍兴来到偏远的山区岭源村开展义诊,开设了外科、内科、妇科、儿科、全科等十多项检查内容,让山区人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桐庐的“百姓日”期间,村里也会邀请已落户合村的城里人共同参与,分享“百姓日”的幸福,感受当地的风俗。 模式二:富春江镇——“画中芦茨”休闲度假 追寻过往的足迹,享受慵懒的时光,放眼尽收青山碧水,是很多城里人向往的生活,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富春江镇芦茨村慢生活体验区的不竭生产力。三、五十年前的芦茨村,当地村民还是以烧木炭、砍树卖材为生,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然而,纯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村庄底蕴,使得如今的芦茨村成为城里人休闲旅游的青睐之地。 芦茨村在2010年被杭州列为“风情小镇”创建点,风情小镇以“宜居、宜业、宜游、宜文”为选拔和建设标准,要有独特的环境优势和明显的产业优势,能以旅游吸引游客,并体现出自身的特有文化。芦茨正是这样一个既有历史底蕴,又能够将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区。正是凭借这样的特色优势,芦茨建成了桐庐首个慢生活体验区。 整个区块主要分为老街民俗区、天然浴场休闲区、农事观光体验区、风雅广场活动区、陈公古寺文化区五个区。芦茨村是晚唐诗人方干故里。自唐宋以来,出了十八名进士,史称“翰墨之乡”,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令人神往的传说。村的中心有一条古街,沿街房屋多为二层的瓦房,层层叠叠的黛瓦,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相传,千百年前的古街甚是繁华,街上的地摊要从桥边延伸至街末,尤其在重阳节期间,人来人往,格外拥挤,桥上行人摩肩接踵,往来过客达数万人之多。这条古街经过政府统一整修后,由村民进行民宿经营或农产品销售。沿着芦茨湾和芦茨溪,政府修建了完整的慢行道路系统,绿道、游步道与溪水、绿树相伴。夏日,在芦茨溪的部分区段,开放免费的天然浴场,供游客嬉水避暑。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丰富的农特产品,芦茨村已成为桐庐农家乐发展的起步地,民宿经济发展迅猛,目前已拥有农家乐103家,床位2500余张,2013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收入4650万余元。夏季旅游高峰期时,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达3000多人,解决了全村上千人的就业问题,经营户年均收入达40万元以上。2014年,在新增农家乐47家的基础上,另有20家正在申请办理。 在拓展民宿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芦茨村还创新模式,加快普通农家乐转型升级,推动普通农家乐向中高端民宿转化。如芦茨村梅树坞自然村的“山里人家”农家乐,一位上海老熟客反客为主,成为了“山里人家”的投资者,实施民宿改造,“山里人家”由最初简陋的农家乐转型升级为上档次的民宿,更名为“悦延居”。2014年初,“悦延居”又增资500万元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对另一家农家乐“鹏鹏酒家”进行改造,增设了游泳池、温泉、茶吧、中西餐厅等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喝茶、嬉水、烧烤、书法等“慢生活”体验乐趣。“悦延居”在2013年营业额近200万,2014年目标营业额300万元以上。“悦延居”的成功,给芦茨村普通农家乐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成功范例,外来的投资者利用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结合当地优美的山水风光,把简易农家乐打造成设施齐全的“桃花源”,吸引了更多的客源,也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户主每年除了有可观的房租收入以外,全家又在“悦延居”居住和打工经营,学习经营方式,赚取打工收入,既学到了经营技术,也为自身今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真可谓城乡互动,各取所需,一举两得。 又如“芦茨土屋”——一家拥有“七星级农家乐”之誉的高端民宿,为一对在北京从事服装创意设计的小夫妻,回归故乡投资建造。三层楼的土屋,依山而建,原木的房子与山连成一体,土屋只有8间套房,每套风格各异,个性鲜明,有东南亚风格,田园风,中式风,也有地中海风情的,设计均充满美感。土屋的每一个构造,房屋里的每一处设计都是主人亲力亲为,所摆设的饰品都是主人从世界各地淘来的,有日本的烛台、泰国的化妆镜、印尼的灯罩等。自开业以来,入住和参观游客络绎不绝,纷纷享受“土屋”独特的艺术文化。近年来,“芦茨土屋”的投资者又投资1000余万元,租赁当地村民抛荒的土地,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规划设计,在生态古樟和清澈溪水的环抱中,建立起了10个规模大小不同的“部落营地”——营地式民宿群“石舍香樟”。“石舍香樟”设计理念以“童真童趣”为主题,在不破坏山林水体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建成了绿茶、水舍、喜乐屋等10个营地,吸引了高企白领以及建筑、绘画、摄影领域精英群体的到来,民宿收益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悦延居”、“芦茨土屋”、“石舍香樟”等个体特色民宿成功案例刺激下,一些品牌企业和公司也纷纷投资民宿,进行区块开发或整村包装,打造特色民宿综合体项目。“严陵坞慢村”、外婆家“俺的生活”系列项目正在开发。诸如此类的外地投资客商与当地农户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其益处显而易见:外地客商看中了芦茨的商机,并有资金和实力进行开发,而农户在从土地使用权出让到参与酒店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也能获得不小的利益。芦茨村以旅游休闲度假游的方式吸引游客,其意义在于将山水环境的保护寓于乡村民宿旅游经济之中,更使村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村民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经济的主要意义 以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唤醒“青山绿水、田园野趣”这些农村资源,努力把“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这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发展乡村民宿经济的初衷和目的,也给我们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能够补足城市以及城市居民的需求,以旅游为核心的农村产业开发方式意义深远。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方式方法是多元的,收益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其核心的意义在于: (一)为农村地区和当地农民带来经济增收 首先,城市居民来农村居住、旅游,其中吃、住、游所涉及到的服务型行业,如停车场收费,清洁环保工作,零副食品销售等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需要村民掌握大量的技术或投入大量的培训精力,村民入行的成本较低,可以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旅游服务,这就为农民增收带来了可能。其次,农民充分利用手中拥有的闲置房屋资源和生产资料等要素,提供民宿,这不仅具有可观的效益,而且投资风险也较小。再次,游客在农村的采购,如一些当地农产品、土特产,以及具有民俗风情的纪念品、工艺品等,村民都能够天然地经营或加工这些农副产品,带来增收。最后,乡村旅游的部分项目如果通过村级经济合作社开发,村民也可以入股,通过分红得到收入。 (二)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关联度极高,农村旅游利用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吸引着各方旅游者,同时把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住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整合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也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上文已经提到,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引导和吸引大量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民宿接待、旅游服务、农产品零售、建筑等行业中去,其中“吃”和“购”与农副产品密切相关,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向非农领域的转移,优化了农民就业结构,有效调整和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一业带百业,一业举而百业兴”的联动效应。农村产业结构因此而做出的调整,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就业结构差异。 (三)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民宿旅游的开发除了要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景观外,同时也必须要美化村舍和道路,增加农村服务设施,否则就难以留住城里的游客,这显然都有助于实现农村道路改造、庭院绿化、厕圈卫生、垃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等等。另一方面,村民成为了收益主体,培养了他们的村庄主人翁意识,农民从原来的乱丢乱倒垃圾、漠不关心环境,到现在主动维护村庄的环境卫生整洁,发生这种转变,根本上是因为农民的利益已经与村庄的利益达到了高度一致,村民懂得了农村固有的绿色和生态能够带来财富,他们从发展乡村旅游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其主动保护乡村环境提供了动力。 (四)有助于真正实现人的城乡一体化 完善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是“人”的因素。我国传统农民有着纯朴、善良的美德,但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和封闭式的生活状态又使他们具有保守、僵化和迷信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城里人到农村旅游,可以将先进文化、全新理念、科技知识、致富信息和时尚风气等现代文明带到农村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改良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及乡风民俗,使农民自觉转化观念,从被动的学习知识转为主动的提高,进而带动农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生活水平的发展。这种城乡的有机结合、自然融合,不仅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能使农民开阔眼界,更能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互动作用,为城乡一体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四、结束语 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成为城市与乡村互动发展的媒介,其益处已经体现得十分明显。它可能只是城乡一体化布局中的一颗棋子,但无数颗这样的棋子如果能按部就班,各尽其能,那么这股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力量就不可小觑。推动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分割和对立,对中国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极深远的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民宿旅游经济也好,休闲乡村游也罢,村庄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其主体必须是农民。村庄发展要形成合力,建设要跨上一个台阶,依靠的不是个人的才干,而是全体村民的智慧和劳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村庄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另一方面,城里人的介入或许会使一种新的“乡规民约”的诞生成为可能。城里人到农村郊游、度假、居住,往往以半个村民的身份加入到农村之中,久而久之,他们会成为改造村庄的一份子。这一过程中,城乡文化会产生碰撞,甚至是出现冲突,如何调和这种矛盾,并使其在碰撞中产生有益的正能量,打造升级版的乡规民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过往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农村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变农村现状的初衷也不是将其与城市同质化,形成工业气息和现代气息浓重的农村。改造并提升农村的根本落脚点在于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增强农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一实践的逻辑中,桐庐县的两种乡村民宿旅游开发模式作了很好的诠释。农村的发展方式是多样的而非一元的,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只有尊重本村历史与实际状况,挖掘村庄的发展潜力,制定好村庄的发展方向,才能最终形成村庄的独有发展特色和优势。 |
原标题: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桐庐乡村民宿旅游经济发展的探索 |
作者:王斌鸿 方劲松 张振华 王一超 网络编辑:华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