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已阅丨浙江省长写了封信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10月22日 10:18:32 潮新闻 |
10月20日,浙江省省长刘捷给全省人民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 每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浙江人总能收到这样一封带着民生温度的信。信的内容,是省长代表省政府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第二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今年的省长公开信全文300余字,言简意赅却内涵深刻。 “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倡导建立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每年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信的开头,讲述的是一段走过20多个春秋、长情相伴的往事。 新世纪初,较早实现从温饱到小康跨越发展的浙江,也比其他地方更早遇到“成长的烦恼”,比如教育、医疗、文化、环保等民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提议和推动下,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第二年的省两会上,“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浙江每年为民办十方面实事的温暖征程由此开启。 20多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需求有了许多新变化、新特点。民生实事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真正办到大家的心坎上? 今年省长公开信提出的三个要求,指明了方法和路径——确保把每一件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制定民生政策关键在于顺应民意,政府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拍脑袋,而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广泛听民声、晓民意、察民情、知民愿。 2014年,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线。当年四季度,时任省长在这个全新的网站上,发布了三封公开信,邀请民众对实事项目和具体要求提出意见。 此后,每年10月,省长在网上发布公开信征求实事项目意见建议,并在年末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公布候选项目,邀请公众投票推荐,成为浙江办好民生实事的一个重要环节。 省长的公开信,目的正是在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让民生项目的征集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全民参与,从而确保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 比如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充电桩少、充电不方便的问题随之而来,有不少群众给省政府“回信”反映。于是“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2万个以上,其中农村1万个以上”就被纳入2025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民呼”与“政为”精准、高效对接。 “暖民心的事办细”怎么做到?这里借用互联网大厂术语——“颗粒度”。它指的是细节的详尽程度,强调对工作目标的拆解需具体到可量化、可执行的微观层面。“颗粒度”越粗,表明任务执行方案越笼统,越不利于工作推进;“颗粒度”越细,表明细节越详尽,越有助于问题解决。 纵观近年来的省政府民生实事,“颗粒度”思维愈加凸显。 比如2022年,浙江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以外,单独列出“十方面民生实事落地落细清单”,不仅对民生实事项目提出量化目标,而且对任务进行层层细化,分解到各市、县(市、区),并明确开工和完工时间以及项目建设地点。 事实上,这张清单不仅是民生实事的细化分解任务书,更是一张节点明确的时间表、进度清晰的路径图,能倒逼相关责任单位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完成项目。 在浙里办搜索“民生实事”,群众可以查看项目建设情况。 今年的省长公开信还提到,2025年初,浙江确定了十方面31项民生实事、涉及3.2万多个项目,目前这些项目进展顺利,年底前将全面完成。 为何要公布去年民生实事的办理情况? 十方面民生实事是每年政府对群众的公开承诺。因此这是政府信用最直观的体现,必须要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要办实。 要确保民生实事在实施中不缩水、不走样,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督导力度,形成管理闭环;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动群众,有效加强社会监督。 在浙江,普通群众也能够监督民生实事的进展情况。在浙里办“民生实事”板块,各级民生实事的业务、资金、空间、进度、责任主体等一目了然。群众还能像网购一样给出“好差评”,提出意见建议。 一项项严谨的制度安排,目的是把政府“干的事”变成群众“满意的事”。据统计,去年,全省群众通过“民生实事码”查看相关项目建设内容和完成情况,共有群众71万余人次参与意见建议征集活动,满意率达99.13%。 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不断深入人心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让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民生成色更足、幸福底色更亮。 |
原标题: 政已阅丨浙江省长写了封信 |
作者:记者 李攀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