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绘就生态保护绿色画卷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9月03日 09:08:02 |
织密法治屏障 倡导文明新风 我县绘就生态保护绿色画卷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 桐庐地处“三江两湖”黄金地段,自古便有“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的美誉。近年来,桐庐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通过法治与文明实践双轨并行,构建起“法治屏障+文明新风”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新格局,推动生态治理从阶段性攻坚向长效常态管理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桐庐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织密“法治屏障”,守护绿水青山 当阳光穿透富春江上的晨雾,分水天溪湖在万缕金线中缓缓苏醒。鸟群掠过蔚蓝的湖面,翩跹的白鹭、潜跃的鸳鸯,与林间窸窣穿梭的松鼠、水中成群嬉戏的游鱼,共同绘就了一幅和美的生态画卷。 天溪湖所处的分水江流域,全年河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清澈的湖水、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众多鸟类、兽类、鱼类及各类浮游和底栖生物在这里栖息繁衍。这一切,离不开桐庐多年来在生态治理上的法治坚守和制度创新。 “写好生态治理这篇文章,必须依靠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欣明说。近年来,桐庐从制度设计、执法监管和公众参与三个维度系统构建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24年,桐庐发布《桐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桐庐县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综合考虑生态管控要求与县域发展需要,科学划定53个管控单元、86个产业集聚点。同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考核,严肃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在法治的框架下,桐庐开展了一系列扎实行动: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高标准打造9个“水美乡镇”和“乡村水客厅”,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推进富春江、分水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 与此同时,桐庐也在积极探索打造镇域级生态共治道路。通过设立生态共治中心、组建专业生态治理“护卫队”、搭建指挥联动平台等多种举措,有效遏制非法采矿、捕捞,非法占用林地、农用地等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精准打击办理多起毁林盗采、非法狩猎、自然保护地违建等生态环境类案件,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 倡导生态“文明新风”,守护富绿同兴画卷 生态保护需要法治硬约束与文明软引导相辅相成。 从创建钱塘江诗路(富春山水)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到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从举办生物多样性主题宣传活动,到打造“一山一水一路”本地特色品牌赛事;从推动生态文明知识进校园、入课堂,到开展生态科普周与寒暑假研学实践……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生态文明活动,正将绿色理念融入校园、社区与乡村,凝聚起春江大地守护绿水青山的广泛共识,营造出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绿色氛围。 行走在桐庐,“开门见山、推窗见绿”,环保宣传融入日常,环境治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已被全面纳入村规民约。守护家门前的山水,已成为桐庐人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 “桐庐的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自然生态科科长施银燕介绍,自2012年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制度以来,经过多年探索,桐庐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处置全覆盖,百姓正切切实实享受生态治理带来的长效红利。 时间见证了坚持带来的成果与收获。2024年,全县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4.5%,改善率全市第一。市控及以上地表水断面均达到Ⅱ类水质,区县(市)交接断面考核连续11年优秀,114条主要河道Ⅰ、Ⅱ类水质占比达91.3%。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7.24%。森林覆盖率达75%,同比提高0.29%。荣获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优秀,连续三年入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 治理,终要落脚于实效。如今,桐庐的绿水青山成色更足、可持续性更强。一道道法治屏障,一股股文明新风,守护的不仅是鱼跃鸢飞、碧波潋滟,更是一方百姓的生态福祉和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 |
原标题: 我县绘就生态保护绿色画卷 |
作者:记者 汪晓池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