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组画读懂叶浅予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28日 10:21:11 |
日前,“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在香港开展。展览中,桐庐籍画家叶浅予创作的《逃出香港》《战时重庆》系列漫画备受瞩目,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再现了抗战时期的真实场景,被观众誉为漫画版的“战争影像志”。 出生于清朝末年的叶浅予,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难得集漫画、速写、国画成就于一身的大师。他一生命途多舛,却始终乐观豁达、笔耕不辍,从漫画的幽默犀利到速写的生动传神,再到国画的笔墨淋漓,他以多样而精湛的笔触,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绘就灿烂篇章,更抒写出深沉的家国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他的几幅作品,细读这位艺术巨匠三支画笔下的艺术人生。 《王先生》 自强不息的“沪漂”漫画家 《王先生》是叶浅予创作的经典连环漫画,自1928年起在《上海漫画》《时代画报》等刊物上连载十年。作品以瘦高个、鼠尾须的王先生和他的矮胖朋友小陈为核心,通过800组充满滑稽意味的独立故事,生动描绘了民国上海的市井百态与社会乱象,成为那个时代极具代表性的漫画杰作。 曾有人问他“为何能创作出这样一个典型的现代小市民”,叶浅予的回答揭示了他与角色的深刻联结:“我把自己的灵魂融化在王先生的个性中,王先生就是我,我就是王先生。”这种关系,正是艺术家最隐秘的“自我公开表演”。 这份独特的艺术创造,根植于叶浅予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1907年,叶浅予出生于浙江桐庐,祖父为他起名纶绮。身为家中长子,叶浅予自幼承载着家族中兴的厚望。 然而,清朝末年、军阀混乱,他的家族也在战火与衰败中日益困顿。1925年初,父亲经商失败,无力继续供他求学,叶浅予被迫中断在厦门的求学路,返回桐庐。 面对时代洪流与家庭变故,年轻的叶浅予并未消沉,而是在生活的夹缝中奋力寻找出路。凭借中学时代打下的西画基础,当年春天,他在上海三友实业社谋得一份学徒兼画广告的工作,从此开启了十里洋场的闯荡生涯。 此后数年,他辗转从事插图、时装设计、舞台美术布景等多种工作,在跌跌撞撞中深刻体会着世事艰难。19岁时,他向《三日画报》投出了第一幅漫画作品,并为自己取下笔名“浅予”,用以警策自身。 没有留洋背景,也未受过正规美术教育,叶浅予凭借天赋和在实践中积累的广告插画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闯入了漫画界。 他的处女作《两毛钱饱眼福》发表后,受到《三日画报》主编张光宇的鼓励,并由此结识了黄文农、王敦庆、鲁少飞等久负盛名的漫画家。他抓住机遇,不断学习,积极融入创作圈层。 这份不懈的努力终于结出硕果。1928年3月22日,叶浅予与王敦庆、黄文农等人共同创办的《上海漫画》首期面世,末页叶浅予创作的连载漫画《王先生》首次亮相。 伴随着《上海漫画》的成功,可笑复可悲的“王先生”闯进了上海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凭借自身才华与坚韧奋斗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叶浅予,也由此蜚声上海漫画界。 《战时重庆》 枪林弹雨里的“抗日战士” 19世纪末,漫画艺术传入中国。当时正值国内社会剧变、思潮激荡之际,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漫画家将这一新兴艺术形式与新闻报刊相结合,以犀利笔锋针砭时弊,开创了中国漫画关注现实、勇于批判的鲜明传统。 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探索,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迎来了中国漫画史上的首个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漫画家,而叶浅予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1933年秋天,墨西哥漫画家珂佛罗皮斯游览上海,久慕其名的叶浅予和张光宇、邵洵美等人一起拜访了这位“漫画界王子”。在随后的短暂交往中,珂佛罗皮斯随身携带速写本,以速写捕捉见闻、积累创作素材的方式,令他印象深刻。此后,叶浅予也开始笔不离手,将速写变为日常修习与创作准备的重要方式。 叶浅予早期的速写偏于夸张,变形幅度大。后来,他的速写技巧日臻纯熟,线条运行流畅自然,客观物体在刹那间的变化都被他轻易捕捉下来。 抗战爆发后,叶浅予在上海发起并率领“救亡漫画宣传队”,携张乐平、陆志庠、特伟等队员奔赴前线与大后方。他巧妙地将速写的现场感、动态捕捉力与漫画的讽刺性、叙事张力相结合,运用“目识、心记、意测”的速写方法,迅速记录战时景象,创作出大量揭露日军暴行、歌颂军民抗战的漫画作品,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 《战时重庆》被视为叶浅予艺术生涯的又一高峰。1941年初,叶浅予和妻子戴爱莲抵达重庆,亲历陪都屡遭轰炸、社会动荡的岁月,决意将战争百态留在画纸上。 创作过程中,他以锐利眼光和敏捷手法,快速勾勒大后方百态,并融入中国画的水墨渲染与构图意识,生动刻画出战时重庆的社会面貌,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历史留下了百余幅珍贵的图像档案。 山河破碎,烽火连天。叶浅予奔走于抗战前线与大后方,将亲历的苦难、坚韧与希望倾注笔端,用漫画诙谐幽默的外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惧。这些作品,既如锋利的匕首,刺穿侵略者的虚伪与暴行,也如温暖人心的炭火,于至暗岁月中传递不屈的勇气与力量。 《富春山居新图》 眷恋故乡的富春游子 《富春山居新图》,是叶浅予晚年倾注心血为家乡桐庐绘制的山水长卷,亦是这位漂泊半生的游子,献给故土最深沉的情书。 1976年,69岁的叶浅予回到桐庐休养。伫立富春江畔,眼前长桥飞架、高坝截流、车水马龙的发展图景令他心潮澎湃,萌生了以画笔重塑富春盛景、回报桑梓的宏愿。 怀揣这份炽热的乡情,叶浅予开始了长达数载的笔墨耕耘。翌年春天,他乘船从杭州六和塔溯富春江而上,遍访桐庐、梅城、白沙,更深入芦茨、茆坪山区。一路行来,他以速写快速记录下两岸的秀丽风光、淳朴乡民与崭新建筑。短短数日,便画满了五六本册页。有了这些浸润着乡土气息的鲜活素材,不久后他便画出了《富春山居新图》第二稿。 1978年,叶浅予心系画卷,再度返乡。这一次,他面江索居,潜心挥毫,尝试将四季更迭的意韵融入山水,完成了长卷约三分之二的篇幅。 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驱动着这位画坛宗师不断精进。1980年仲春,大病初愈的他不顾体弱,毅然回到桐庐,倾注全部心力完成了这幅寄托深情的巨制。 历时四载,三易其稿。绘制完成的《富春山居新图》高一米,长三十余米,以春、夏、秋、冬为序,巧妙地借林木、山峦、烟雨、冰雪分隔画面,全景式地展现了富春江从杭州六和塔至建德梅城沿线的时代新貌和永恒之美。 这幅山水长卷,不仅回应了清朝诗人王修玉“今日已无黄子久,谁人能画富春山”之问,也完成了叶浅予心中对故乡桐庐的美好夙愿。 正如这位游子所说:“这是报答故乡和祖国大地对我的哺育之恩。” 耄耋之年,叶浅予又向家乡桐庐捐赠了他多年的珍藏。其中包括元明清及现代名人字画73幅、自己的画作精品128幅,以及787册珍贵藏书。 1995年5月8日,叶浅予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一年后骨灰回葬桐君山麓,了却了他生前的心愿。 从十里洋场的观察者,到烽火岁月的抗日战士,再到富春江畔的游子归人,叶浅予用作品和人生印证了:真正的艺术,永远生长在祖国的大地上,跃动在人民的脉搏中。 |
原标题: 从三组画读懂叶浅予 |
作者:记者 汪晓池 网络编辑:俞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