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的绿水青山间,藏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答案 |
http://www.tlnews.com.cn/2025年08月26日 10:17:47 |
八月的桐庐,处处翻涌着绿意,富春江面波光粼粼,两岸草木繁茂,山水透亮。 二十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一粒种子落入这片土地,悄然生根发芽。二十载岁月流转,桐庐用看得见的生态革命践行这一理念,通过矿山复绿、水系治理等生态修复举措,化环境“痛点”为发展“亮点”,不仅重塑了山水肌理,更探索出“治理赋能、产业植入”的新路径,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环境修复 筑牢绿色基底 车行至钟山乡仕厦村,道路两侧绿油油的稻田层层叠叠,鲜亮动人,山间清风拂面,裹挟着自然的芬芳,送来阵阵凉意。 “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连片的13家石材厂。”程树龙是村里的党总支副书记,他指着眼前的一大片稻田感慨,“那时空气里都飘着粉尘,水是浑的,树也是白的,夜里的石材切割声吵得人睡不安稳。” 作为“浙江石材之乡”,钟山乡在鼎盛时期,先后开发了4座矿山,入驻143家石材企业。然而,矿山开采虽然让村民的腰包鼓了,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 针对乡内4座矿山,钟山乡以生态修复为突破口,坚持“到期一家、关停一家、复绿一家”铁腕整治,如今近40万平方米的复绿面积,让裸露矿山重披绿装,乡内河道水质更是长期保持在III类及以上。 “对于低小散乱企业,我们全力进行拆除腾退,引导企业入驻石材石雕小微园。”钟山乡党委副书记蓝俊杰介绍,在此基础上,推动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从传统板材加工向石雕等产业链环节延伸,真正让粗放变精致,进一步巩固生态治理成果。 漫步分水镇东溪村,道路洁净宽敞,公园绿意盎然,曾经堆满垃圾的空地变得平整干净。推开村民的家门,庭院内更是别有洞天——各色花草、蔬菜错落有序,整洁中透着烟火气。 “我们村常住人口3000多人,外来人口超过5000人,人口结构比较复杂。”东溪村相关负责人解释,过去村里缺少系统化的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环境治理一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眼下,村里实施了网格化管理,通过入户宣传、日常巡查、积分制等举措,帮助村民养成“垃圾不落地”的良好习惯,让村民从‘被动配合’变‘主动参与’,让清爽的村容村貌持续巩固。 像这样的生态蜕变在桐庐处处可见,皆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呼应。多年来,桐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施“百千万”集中连片整治工程,推进浙江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开展污染防治“八项清零”行动,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县域环境质量。 凭借这份扎实的建设成果,桐庐从“山区小县”实现了向“中国最美县”的蝶变,先后获评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城市、国家生态县、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30余项。 多业融合 实现生态变现 作为全省重点林区县,桐庐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75%,超全省平均值近14个百分点,绿色底蕴十分深厚。近年来,桐庐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推动绿水青山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探索出“林药”“林游”等多层次、复合型的林下经济新模式。 在横村镇凤联村的密林间,一个个由帆布袋组成的“花盆”整齐排列,翠绿的三叶青长势正旺,这是杭州江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叶青种植园,今年10月,最新一批的三叶青就将成熟上市。 该公司与市农科院、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等单位深度合作,种植三叶青、黄精、重楼等中药材共三百余亩,采用仿野生种植模式,全程不使用农药、不施加化肥,全靠人工除草。 “我们的三叶青追求高品质,以5年为一个生长周期,市场对我们的中药材很认可,每斤能卖到上千元的价格。”公司负责人何立新说。 眼下,公司还在积极开展与中药材种植相关的研学项目,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不仅“林药”兴旺,“林游”同样焕发活力。 富春江镇的芦茨村藏在青山环抱中,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村里打造网红天然浴场,同时深耕民宿产业,让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瑶琳镇山地地形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80%,先后开展了登山徒步、溶洞速降、极速漂流、野外攀岩等诸多山地拓展运动项目,成了众多户外爱好者的好去处。 放眼全域,桐庐集中整合19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60个美丽乡村精品村资源,开发丰收节、山花节等体验活动;借森林资源吸引国际马拉松赛、半程铁人三项赛等赛事落户,形成“康养+运动”融合业态;在后亚运时代布局马术赛事、主题乐园、马术课程等项目,持续提升产业档次……一条“点绿成金”的路子正越走越宽。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桐庐的绿水青山愈发灵秀葱茏,与之匹配的产业形态也更加丰富多元。这片被绿意浸润的土地,正不断长出藤蔓,生发出新的无限可能。 |
原标题: 桐庐的绿水青山间,藏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答案 |
作者:记者 华睿 网络编辑:俞俊 |